中国人不理解的小费文化
入埃及记 XI
热情的埃及人,盯着你手中的小费
❀ ❀ ❀
Belos终于提出了他的请求,问能不能帮他在伦敦找个服务生的工作。我猜他大概跟许多英国来的客人提过吧,很显然目前为止尚未成功。也许是有人告诉他,有的餐厅可以给服务生做工作签。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一定没那么容易。
他加了我的Ins,说如果有机会记得想到他,假如他哪天去了伦敦,也会再联系我。我说好的,希望你能早日去伦敦。
最后结账的时候,他把咖啡换成了便宜的水,跟我说不要告诉别人啊。我说:谢谢,朋友。
Belos是我在游轮上认识的第一位服务生,也是这几天来跟我最熟悉的服务生,更是我天天发愁换钱给小费的“债主”。
注:Belos这个词对应的英文是Paul,他们家是基督徒。
许多关于埃及的游记都会讲到小费,不过作者一般都会用“要钱”来指代,这也是人们一提起埃及就最反感的地方。
今天说说小费这件事,可能会引起许多人不适,因为我知道大多数人对待小费这件事的态度,不仅在网上,生活中也有许多朋友曾表达不解。
像埃及这种全民靠旅游业支撑的不发达国家,确实人们会主动要小费,高级酒店里的服务人员倒不至于这样做,但如果你住好几天从来不给,就会很明显地发现被区别对待。
这句话一出来恐怕就会遭到反对,小某书上经常看到“英国没有小费文化”、“德国没有小费文化”之类的分享。
随着自由行的人越来越多,分享平台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旅途小故事被热烈讨论,尤其在“避雷集中营”小某书上,无数国外的不良商家被揭露,尤其是“歧视国人”和“强要小费”的那些。
反对小费的一方,理由很明确——老板应该给服务员合理的报酬,而不是转嫁到顾客身上。
其实这个逻辑我一直想不明白,什么叫转嫁到顾客身上?服务员的工资本来就是从顾客身上来的啊。
如果老板换一个模式核算成本,默认服务员没有小费收入,因此提高他们的工资加入运营成本中,再提高菜价来保证利润,最终客人付的钱不一定比加小费高还是低。
现在美国的小费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刷卡时银行能自动算税,不用担心被老板黑掉,当然无良的老板肯定还是存在的,但就像所有的社会问题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个例就否定全部,而是要想办法防止个例的发生。
有一阵,小某书上热烈分享“在伦敦吃饭免服务费”。
简单说,就是有留学生小朋友发现伦敦的中餐厅都有12.5%的服务费,于是问老板这是必须付的吗?老板说如果你不想付也可以去掉,小朋友就要求去掉了。
然后发小某书广而告之,通知家人们这个好消息——以后去吃饭不要付服务费哦。
许多小朋友们有样学样,试验后也把成功的经验分享出来。我印象最深的一则,是有两个小朋友去中餐馆吃饭,老板很热情,聊起来后分享给他们在英国的生活经验。
吃完饭付账时,小朋友指着账单上的服务费要求老板去掉。
老板很吃惊,但还是去掉了,却忍不住“爹”上身,教育孩子们“在这也就罢了,但这种事出去就不要干了”。
老板多虑了,他们确实不会去别的地方干,99%的分享都发生在中餐馆。
孩子发小某书“避雷”——吃顿饭被老板教训。
孩子们坚信服务费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就没服务啊,除了点菜上菜和结账啥也没干”。
你是不是也一脸懵,那服务员干啥才叫提供服务了呢?必须唱“跟所有的烦恼说拜拜”吗?
但我也理解他们这么想的原因,就咱这个号老生常谈的一件事——对服务者的尊重不够,因此对服务者提供的服务习以为常到已经不认为是服务,服务者必须要做出极力讨好消费者的行为,才能被认为是“好服务”。
为什么不愿意给小费,就是认为没有得到“服务”,没有获取额外的情绪价值,因为在他们眼中,小费不是对服务者的感谢,而是主子对下人的打赏。
欧洲的许多地方仍然比较老派,账单上不加服务费,刷卡器上也没有选择键,全看自愿。这样的餐厅也经常被“避雷”,贴主说完不喜欢餐厅的理由后,会加一句“就这样还想要小费?”“服务这么差当然不会给小费。”
不在现场的我不能说贴主的故事有水分,但看着满屏的欧洲餐厅避雷,我真怀疑自己所在的是另一个欧洲。讲实话,回忆这十几年在欧洲的就餐经历,要说不愉快的不可能没有,但此刻真想不起来,说明没有过特别奇葩的。
但无论那些贴主的经历是否真实,他们的感受应该是真实的——有理由不用付小费了。
为什么我们这么排斥小费呢?为什么舍得花几千块吃一顿饭,额外掏几百的小费就肉疼不已?
除了“没有小费传统”、“无法理解服务价值”、“对服务者不尊重”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
村庄内的小学
❀ ❀ ❀
今天这篇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说是埃及的最后一篇游记,实则逮到个机会对小费文化不吐不快。
才想起来,可能有人会认为是我想收小费才讲这些话。我们的旅行跟普通旅行团不同,不额外收小费,我在带团的过程中反而是要不停付小费的那个人。虽然合同上写了,给酒店等服务人员的小费由客人自己承担,但有时候客人没有零钱,都是我直接给付了。
在这里插一句,小某书上常有人分享说英国的酒店帮忙搬行李不需要小费,我想解释一下:这是因为英国人比较含蓄,不会拿不到小费就在门口不走。下次如果需要帮忙搬行李的话,最好还是提前准备好五镑纸币,在对方放下行李后塞到手心——是塞到手心,不是明晃晃递过去,因为小费不是打赏,是对服务的感谢。所以准备好小费且用得体的方式给对方,也是尊重的一环。
但说实话,其实不付小费对旅行的影响也不大。比如说我们上次在埃及,游轮上的倒数第二天,我说咱必须得给小费了,现在餐厅的服务人员已经对我们越来越差,我打招呼都不理了。但大家表示没注意到。
因为没有人会看服务人员,也就不会感觉到被嫌弃。
没有人在意服务员的存在,因此没有人意识到服务的存在,这就是不理解“服务费”和“小费”的原因吧。
其实大多数人到国外还是会付小费的,因为“入乡随俗”,并非真的愿意对服务表达感谢,或者说是没意识到要对服务表达感谢。
当然表达感谢也不是非得用钱,只不过人家用“小费”这种物质给具像化了,于是我们得以有这种表达方式。
最后再说一件事。前天小某书上有篇帖子(小某书真是资料库,刷一次我能写出10篇文),简单讲就是贴主闺蜜住在海外,回来一起吃饭,请服务员打包时她一直在看手机,闺蜜批评她这样子是不尊重服务员,接下来的一句话就点燃评论区了,那位闺蜜说“国内的大环境就是不尊重人还不自知”。
评论一水地表示不理解,说难道看着服务员打包啊?监工啊?
我非常理解闺蜜的心理,应该不只是打包这一个环节,而是压了一整晚,最后讲出来。这种情况我太熟悉了,跟国内的朋友在欧洲吃饭,很少有人会看着服务员讲话。我倒没觉得他们故意不礼貌,确实是不习惯,就如同那位闺蜜说的,大环境就是缺少尊重。
评论里最多的观点是“真想表达尊重就给小费”。
这时候认为该给小费了?
希望这样讲的人,下次到有小费文化的地方旅行时,记得表达自己的尊重。
当地人发现了“游客抱小鳄鱼拍照”这一赚钱项目,于是很多小鳄鱼被关在了笼子里
其实吧,假如付小费是不情不愿,很影响旅行心情的。如果想明白了,能接受用这种方式去表达对服务的感谢,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整个心情就不同了。
这篇“狗肉”讲完了,关于埃及的游记分享也结束了,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继续分享。最后提醒一句:去埃及旅行时,准备一些小额美金或埃镑,或者请导游提醒哪里能换零钱,否则很可能全程都“因为没有零钱无法付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