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走到“于朦胧之死被禁止追查”

上报 2025-10-04 22:57+-

作者洪浦钊:在中国国庆的喧嚣表象之外,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一波更为全面的思想与舆论收紧。旗帜、庆典、阅兵或烟火,掩不住中国正透过制度、管制与审查,进一步强化对社会的全面掌控。这种收紧不只是内部维稳,更是数位极权模式外溢的前奏,直接影响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台湾。

控制思想将意识型态统一化

近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这是史上首部统领性、综合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规范。文件将“思想政治工作”定义为“极端重要”,要求各级党组织“凝心铸魂”,强化对全体党员、干部乃至普通群众的思想管控。换言之,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只是政治宣传的一环,而是要制度化、法规化,确立为党国运作的基本支柱。从“爱国主义教育”到“无神论教育”,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基本理论宣传”,条例将一切思想领域都纳入规范,真正意图是把意识型态统一化,进一步压缩社会多元声音。

中国正将舆论空间全面锁死

就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点名热搜乱象后,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微博与小红书等平台立刻遭处分,理由只有一个:热搜不只是流量,而是“导向”。也就是什么能成为热点、什么必须消失,都要由党来决定。这种控制甚至渗入日常,中国广电总局下令全国旅馆电视开机必播央视,将宣传强行送入每个房间。更荒谬的是,审查不仅消音,还制造更多不信任。演员于朦胧之死在12小时内被定调为“意外”,却禁止追查,结果谣言四起、阴谋论不断,连美国《外交政策》都形容这是“衔尾蛇效应”──审查本身反而成为谣言的催化器。

数位极权模式正在全球上演

从《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到热搜榜整肃,从酒店电视强制央视,到于朦胧事件中的过度审查,这些零散的新闻其实串连成一个更大的趋势:中国正在推进“思想控制—舆论控制—空间控制”的全面闭合系统。这套系统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维稳,而是建构一种数位极权模式,并且逐步向外输出。TikTok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当中国在内部全面收紧时,它同时透过演算法与内容推送,把对外的叙事渗透到各国的公共空间。

台湾在这一波趋势下尤其脆弱。一方面,台湾社会多元开放、资讯自由流动,这正是民主的强项;另一方面,当中国把审查、操控、宣传的模式向外复制,台湾往往成为第一波冲击的实验场。美国已经因国安疑虑要求TikTok美国业务重组,以确保演算法不被外国政府操控;捷克则揭露数百个亲俄TikTok假帐号,意图在国会大选前操纵舆论;印尼更因TikTok延迟申报对当地电商的收购而祭出罚款。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中国的数位极权模式并非遥远的警告,而是正在全球各地具体上演的现实,而台湾无疑是最直接、最前线的受害目标。

对“数位极权外溢”准备不足

问题在于,台湾的治理能力并未跟上威胁。相关法规零散,政府跨部会协调不足,对跨国平台的监管能力有限。监察院不久前才公开指出,TikTok对儿少的伤害、对国安的威胁,政府态度消极懈怠。这不是单一政党或政府部门的问题,而是包含国会在内的整个民主体系在面对“数位极权外溢”时,准备严重不足。

我们不能仅仅把中国的这些管制视为“内部控制”,因为它们已经跨越国界,成为新型态的战争样态。对台湾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评论中国“多严厉”,而是如何自我防卫。我们需要更严谨的数位平台治理,需要更透明的资讯教育,需要更强大的社会韧性。否则,当中国的数位极权模式全面渗入,台湾的民主制度将成为最脆弱的破口。

这不是一场单纯的资讯战,而是一场关乎民主生死的制度对抗。

※作者为东海大学中国大陆暨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执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