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央行降息引担忧
加拿大央行在9月17日的议息会议上宣布,将隔夜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50%,创三年来最低水平。央行表示,此举旨在提振需求,稳定投资,并在中期维持通胀接近目标。
此次降息背景是出口锐减、投资低迷以及劳动力市场趋软。央行承认,企业在需求减弱与贸易不确定性下已明显缩减投资。降息能扩大信贷、降低借贷成本,理论上会鼓励企业和家庭提前支出,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然而,历史数据显示,这一逻辑未必奏效。
2015年油价崩盘:央行降息稳定投资,但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和股市,而非生产性投资。
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出口与投资大幅下滑,廉价信贷同样推高房价,却未能有效促进企业投资。
1995年墨西哥金融/贸易危机:深度降息后,信贷未流入房地产,但住房市场复苏缓慢,投资恢复不均衡。
这三次情况都一样:出口暴跌,投资下降,招聘放缓,加拿大央行采取宽松政策应对。然而,在每一次情况下,投资都持续受到拖累,或者充其量只是复苏不均衡。
2015年和2008年的冲击导致廉价信贷流入非生产性配置——投资性房地产和股票等金融化资产,这些资产价格上涨却并未增加产出。廉价信贷与其说是刺激了商业投资,不如说是刺激了房地产市场。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加拿大的税收、监管和住房政策继续降低风险,并偏向房地产而非生产性投资。除非每个加拿大人都受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创业精神的“幽灵”的造访,否则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在没有重大冲击的情况下改变。
90年代中期的情况有所不同。尽管大幅降息,信贷却并未流入房地产市场。即使在加拿大房价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回调之后,人们的负担能力仍然捉襟见肘。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复苏是渐进的,实际价格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缓慢上涨。
从这些案例看,加拿大廉价信贷往往进入“非生产性领域”,如房地产,而非企业扩张。这与税收、监管及住房政策倾向于房地产投资密切相关。
这一次与以往不同吗?
2025年的情况稍有不同:这次冲击源于政策驱动的关税与贸易壁垒,而非商品或汇率波动。通胀预期相对稳定,市场对失控通胀并不担忧。但央行短期内快速降息,被批评缺乏耐心,因为货币政策通常需要18—24个月才能全面显效。
货币政策的局限
货币政策是“钝器”,能刺激整体需求,但难以精准应对特定的贸易冲击。历史上,这类问题更多依赖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和贸易外交。央行此举被比喻为“拿锤子敲碎窗户去赶苍蝇”,或许能奏效,但风险和代价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