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最新接触战 谁先投降了?
洪耀南评论分析文章:TikTok 的命运,不只是平台生死问题,更是中美科技冷战中的一场权力测试。从川普任内首次将其列为“国安威胁”,到拜登政府以更隐晦方式延续压力,再到 2025 年川普回锅后以行政命令延缓 TikTok 禁令,美国对这款中国背景的短影音平台始终保持警戒。而这场最新落幕于马德里的“第四轮中美谈判”,所抛出的“TikTok 框架协议”,表面是协商成果,实则是利益换算、国安妥协与制度模糊的混合体。
一、法律的戏法:国会立法 vs 白宫模糊
当前热搜:管仁健观点》中国人为何要用诚实的身体抢购iPhone17?
《PAFACA 法案》白纸黑字要求 母公司字节跳动ByteDance 必须“完全剥离”对 TikTok 的控制,否则将被全面禁用。如今这份所谓的“框架协议”,不仅对演算法去留只字未提,甚至也未具体说明交易结构是否能满足美国国安标准。看起来像是将 TikTok 包装成“由美国公司运营”,实则可能只是股权结构重新粉刷、实质控制不动如山。这种打模糊仗的操作,不啻是对立法精神的公然挑衅,更像是让国会变成一场戏剧的观众席。
TikTok 的关键不在品牌、不在外壳,而在其无人能解的“推荐引擎”——演算法。若此协议将演算法定为“可授权技术”,那么中国就等于用一份授权合约,悄悄保有后门进入的通道。别忘了,演算法不只是推荐影片的数学公式,更是影响舆论分布、心理诱导、甚至选举氛围的隐形兵器。美方若不敢碰演算法,中方就等于手握最精密的战略软体,而美国只能拥有一个壳。
三、数据安全:被保证的,往往最不安全
协议声称将“保护美国用户数据”,但未提数据储存地点、访问权限、后端审核机制。这种模糊,意味著 TikTok 可以继续以“分区管理”为名,保有对资料的实际掌控。换言之,美国年轻人的观看习惯、兴趣分布、行为模式,仍可能在中国北京某台伺服器的备份档案里静静躺著,等候未来某场信息战的指令。
四、谁退让?换什么?
表面上,TikTok 暂时逃过一死;实质上,这更像是中美双方各取所需的政治交易。中方让出的是平台控制权的部分象征,美方放松的,很可能是其他更具实质战略价值的政策:关税压力?稀土出口?防止中国洗产地的松绑?这场协议的潜台词可能不止于 TikTok,而是延伸到整个战略博弈的底线重划。当演算法与数据沦为谈判筹码,美国是否已经启动了一场科技国安的“拍卖会”?
五、战术妥协 ≠ 制度解决
中美两国政府快速宣布达成协议,因应川习通话及川普会面,但对真正的核心问题——谁控制演算法?谁保有最后调阅权?谁设定推荐规则?——全数噤声。这不是巧妙回避,而是战略性沉默,等于在制度的地基上盖出一栋毫无钢筋的高楼。只要未来政治风向一变,这份协议可能会像川普时代的禁令一样,轻易被另一张行政命令撕碎。
结语:双赢,还是双输的序章?
TikTok 活下来了,但代价是美国国会的权威被架空,中国政府暂时缓解了一场科技围堵风暴,而全球的数位主权与资讯安全,则再次被“框架协议”所折价处理。看似双赢,其实是双输的延后;看似稳定,其实是延迟的爆点。投降输一半?也许,但更可能的真相是:未来爆炸的那一半,才是真正致命的部分。
这场 TikTok 协议,不过是新冷战中的一页备忘录。而未来的真正关键,从不在于谁掌控一个短影音平台,而是谁掌握定义真相与操控注意力的能力。这才是中美新博弈的核心战场——不是谁输谁赢,而是谁还相信自己没被影响。
图像来源: Dado Ruvic/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