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要 “上岗” 了? 还得迈过三道坎

新华日报 2025-09-13 16:22+-

不久前在北京落幕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曾掀起一场科技热潮。16国280支队伍携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同场竞技,26个赛项、487场比拼中,人形机器人秀出歌舞走秀、跑步跳操、酒店迎宾、医药分拣等多项技能。其亮眼表现引发社会各界聚焦追问:这些人形机器人到底什么时候能真正上岗?距离产业化应用还要多久?

记者采访发现,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需在技术、成本、场景这三个关键要素中寻找交叉平衡点:技术突破驱动硬件成本下探,进而拓展应用场景边界,而真实场景中获取的优质数据又能反哺技术迭代,形成正向循环。业内预测,今年底至明年初,个别垂类场景将迎来机器人“上岗”实景。但大规模产业化仍需跨越“三道门槛”:运动控制等技术可靠性待提升、硬件与算力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刚需场景闭环尚未形成。

门槛一:核心技术可靠性待突破

从“机械木偶”到“仿生行者”,需海量数据与持续训练

从“机械木偶”到“仿生行者”,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从基础运动到复杂作业的跨越。短短三年,其功能已从能简单装配、行走,进化到跑、跳、下腰,甚至能完成捡零件、盘库房、打螺丝等高难度任务。然而,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仍未成熟,成为产业化的最大阻碍。

“相比AI大模型,具身智能产业演进没有那么快,追问产业化落地为时尚早。”数字华夏联合创始人戴鹏直言,运动控制、续航能力及通信稳定性等关键技术,其可靠性与安全性仍需结合实际场景训练提升。

今年5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发布,构建“四维五级”评价模型。其中,“四维”指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表现和协作交互四大核心能力维度;“五级”则对应L1至L5五个智能化等级,等级越高,智能化水平越强。

天创机器人董事长刘爽表示,目前业内多数企业仍处于L1—L2阶段,少数研发实力强大的头部企业基于通用AI技术支持,有条件地探索L2到L3的进化。

“人形机器人发展目标高远,但产业技术和场景应用需要时间打磨推进。”魔法原子创始人吴长征直言,在工业场景作业,人形机器人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已经有极大提升,但成功率未达100%,“头部企业正抢时间解决这个问题,预估至少需百万级数据喂养。”

“容错是非常重要的。”优理奇创始人杨丰瑜表示,具身智能是基于大规模、多模态的模型制造出来的,弱点是系统抵抗故障和干扰的能力不够强。在多样性远程控制的环境里,机器人的成功率不可能百分之百,大众需要包容错误的发生。“非结构化环境需远程操控闭环,如同自动驾驶的安全员。”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姚卯青表示,要在行业有效落地,核心在于构建“本体—数据—模型—场景”相互驱动的飞轮迭代逻辑:优质本体产生高质量数据,海量高质量数据支撑算法持续突破,算法结合场景试错后,又为本体优化、数据采集方向、算法迭代提供新指引。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年底到明年,部分垂类场景中,头部企业运动控制可靠性能达到工业基准线,但感知泛化性决定了机器人“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一关键技术仍需3—5年攻坚。

门槛二:硬件与算力开发成本较高

国产供应链吹响降本“冲锋号”,量产拐点仍需突破

“三年前行业论证人形,当时在座22家企业,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今天人形机器人成为这样繁荣的产业。”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列举多项数据,目前仅整机平台已超160家;至2025年7月融资金额超240亿元,已超去年全年融资额,市场热度仍在攀升,“几乎所有人都已经确信,人形机器人会成未来产业。”

据了解,主打通用市场的优理奇推出了一款人形机器人,面向服务场景,达到L1智能水平,定价16.8万元。“我们把定价控制在20万元以内,相比开模,目前硬件成本下降了40%。”杨丰瑜表示,算法模型的开发成本将逐步摊销在整机产品中。

推动“成本减半”的力量,来自于供应链的集体冲锋。国讯芯微今年8月开启大规模交付具身智能基座平台,平台分为三级,最高应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中高参数量的高速推理,最低报价不到1万元。“极简版也能支撑人形机器人实现L1—L2的智能交互能力,满足基本商用需求。”该企业创始人方婷婷说。

厂商追加订单,浙江禾川部分旋转关节执行器等核心部件从试产进入量产,有产品报价比去年同期降了约一半。在苏州卓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去年部分关节模组售价数千元,现在报价仅为去年同期的1/2—1/3。类似情况在南方精工、南京因克斯等企业也得到证实。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似乎近在眼前。为此,产业内的头部企业也开始探索新一轮降本增效。在零部件方面,秉持着“底层通用,模块复用”的逻辑,星动纪元将5款关节模组复用于工业/服务机器人,降低供应链复杂度。在数据领域,银河通用采用仿真生成10亿条抓取数据,使真机训练成本大幅下降。在制造协同上,国家创新中心的7大训练场互联互通,积累600万条真机数据。

硬件成本下行之际,AI训练成本正在飙升。“必须找到一个方法有效的培训模型。”智平方科技创始人郭彦东探索了新的训练算法,高效组织GPU集群、组织数据以及做增量学习,把GPU利用率提到最高。“具身智能的数据量远大于语言模型,不能只靠自己采集,要回收真实场景数据,并鼓励开源数据集。最后是通用性,拥有强大的基座模型,定制化成本就会骤降,这是最核心的降本思路。”

显而易见,在量产拐点真正到来前,人形机器人主机厂仍需在硬件与算法间双线作战。

门槛三:刚需场景闭环尚未形成

寻找开锁密码,“能动的木偶”要迭代为“会思考的劳工”

眼下,20多家江苏相关企业推出数十款最新智能人形机器人,从打太极、踢足球到拣货、搬运、拧螺丝,包括做饭、叠衣、刷马桶,展示全场景技能。机器人愈发拟人化的背后,是工业、商业乃至全社会对未来科技和效率的极致追求。

高价值的工业场景是头部主机厂的“必争之地”。乐聚机器人进入一汽总装线空箱搬运、海晨物流运输应用。7月中旬,魔法原子完成工业场景多机协作验证,“小麦”在追觅科技工厂实践上下料、搬运等工序,成为国内最早跑通产线应用的团队之一。

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中,将“工业通用操作上下料与转移搬运”列入第一个潜力场景。

吴长征规划前进的路径清晰明确。“明年,魔法原子产品的指令执行成功率将有成倍提升。”吴长征基于魔法原子目前在工厂产线“培训”的情况预判,单一垂类场景内,最多一年时间,就可以将人形机器人工作效率和成功率稳定到近100%,综合来看,预计未来3年之内,行业机器人综合实力将在明年基础上再次实现指数级的提升,“3—5年左右,将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走进生产线、商超,甚至进入家庭服务。”

短期来看,高危场景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最为明确迫切。“2025—2027年就是人形机器人在特种作业场景下的赛跑,活下来的企业才有机会将自己的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商业服务领域。”刘爽结合人口情况、制造业基础和老龄化现实进行预测,人形机器人将作为“通用机械劳工”填补偏远、枯燥工作的劳动力缺口,其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方婷婷表示,要让人形机器人达到人的效能,实现人力精细化操作,至少还需要2—3年时间,“具体进度要看主机厂的投入。”

中期来看,服务领域中,人形机器人将开启一场“有温度的变革”。多家景区、展馆等商业场景邀约数字华夏机器人参与活动。“这是0到1的试点,交互重在‘温度’,关键是‘表情’‘人形’‘语音’+的多模态设计,需要契合场景的解决方案。”戴鹏认为,商业和家庭的简单服务领域有一定容错率,因此部分场景容易落地,在其具身智能训练中心,数字华夏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已上岗提供导览服务。

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面临的考验将是生态圈之争。今年3月,傅利叶开源全尺寸人形数据集以及全球首个包含采集算法、训练算法以及数据部署算法的全流程工具链。乐聚机器人开放小人形图纸,本质是复制智能手机的“开发者红利”。达摩院乐云平台通过开源的具身智能“三大件”及相关工具,显著降低了算法与硬件的适配门槛。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容,魔法原子推出的“千景共创计划”,已吸引汽车、半导体、3C电子等50余家头部企业签约。天创机器人推出的“天选”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已签约超500家机构。

不论是处于L1阶段“能动的木偶”,还是迈入L3阶段“会思考的劳工”,人形机器人的技术价值终究要兑现为经济价值。随着产业加速推进新的临界点——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机械灵巧手拧紧产线上的螺丝,也可能感受到拟人皮肤给予温暖的拥抱。那么,人类是否已准备好,为这份拥抱付出相应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