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深长,莫迪进天津却不进北京

联合早报 2025-09-03 20:11+-

中国星期三(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来自26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观礼。但几天前刚在天津出席上合峰会的印度总理莫迪,却并未现身。

就在三天前的8月31日,莫迪抵达天津参加为期两天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

习近平在会晤中提到,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只要把准了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互为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这个大方向”,两国关系就能纲举目张、行稳致远。

他还抛出“龙象共舞”的说法,呼吁中印做睦邻友好的朋友、相互成就的伙伴。

莫迪则回应称,印度愿在互信、尊重和体谅的基础上推动印中关系发展,并宣布两国计划恢复直航航班。

这是莫迪七年来首次访华。他在2014年上任后曾五次到访中国,积极推动双边关系,但2020年中印两军在加勒万河谷爆发流血冲突后,访问就戛然而止。

那场边境冲突造成至少四名中国士兵与20名印度士兵死亡,中印关系一度跌入谷底。直到去年10月,两国就边境巡逻达成协议,习近平与莫迪在喀山会晤后,双边关系才逐渐回暖。

顺路却不进京

尽管种种迹象显示中印关系有所缓和,但在中国官方公布出席阅兵的26国领导人名单里,并没有莫迪的名字。

印度总理莫迪(中)9月1日出席在中国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全体会议。 (路透社)

印度总理莫迪(中)9月1日出席在中国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全体会议。 (路透社)

换句话说,莫迪这趟天津之行,并没有像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一样顺道进京,出席“九三”阅兵。

据《时代》杂志报道,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关系助理教授菲格罗亚(William Figueroa)说,莫迪上述举措反映出印度正小心翼翼地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甚至希望在两边的拉拢中获利。

毕竟,中国这场阅兵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纪念。分析指出,众多中国国产新式武器装备亮相阅兵现场,更像是一场“秀肌肉”大舞台,意在向外界,尤其是美国,释放北京有能力进行战略竞争的信号。

此外,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及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天安门城楼同框的画面,也难免让人想起了华盛顿“动荡轴心”(Axis of Upheaval)之说——一个反美反西方、挑战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的联盟已然成形。

大阅兵结束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右一)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左一)一同抵达人民大会堂出席招待会。(法新社)

大阅兵结束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右一)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左一)一同抵达人民大会堂出席招待会。(法新社)

美国方面迅速给出回应。美国总统川普在阅兵当天发文,祝愿习近平和中国人民度过一个盛大而持久的庆祝日,并冷嘲“在你们密谋对抗美国的时候,请代我向普京和金正恩致以最热烈的问候”。

可想而知,如果莫迪真的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他的名字大概率也会被划入这份“反美名单”。

特朗普星期三(9月3日)在社媒Truth Social发文指中俄朝密谋反美。(Truth Social截图)

川普星期三(9月3日)在社媒Truth Social发文指中俄朝密谋反美。(Truth Social截图)

在出席阅兵的26个国家中,大多数不是被美国制裁,就是正与华盛顿打关税战。前美国国务院东亚暨太平洋事务助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分析,这些国家“普遍对西方的单边主义或霸权行径心存不满,如今他们通过出席表明立场,寻求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秩序”。

在她看来,这样的同框“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一个新轴心或联盟的浮现”。

眼下遭遇美国50%关税重击的印度,虽然有理由反制,却难以轻易放弃美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莫迪缺席阅兵,或意在避开“反美”标签,也为关税谈判留下回旋余地。

另一方面,印度与日本的关系也可能是考量之一。在飞赴天津前,莫迪刚访问了日本并与日本首相石破茂进行会谈。

印度总理莫迪(左)8月30日与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仙台出席午宴时握手。(法新社)

印度总理莫迪(左)8月30日与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仙台出席午宴时握手。(法新社)

据悉,日本政府此前曾呼吁各国不要参加北京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以防中国的历史叙事在国际间扩散。日本时事通信社引述印度政府人士透露,莫迪此番缺席,是出于“不愿伤害日本”的考量。

龙象之间的角力

除了外交平衡,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更难忽视。两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大国,难免都怀有主导区域的企图心。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中印问题专家都认为,两国很难成为真正的长期盟友。

在经贸层面,两国关系的失衡更为明显。近年来,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在截至2025年3月的财年里,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高达992亿美元(1278亿新元)。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北京希望印度开放市场,引入中国商品,但对新德里来说,如果贸易逆差不缩小,就难以安心。

与此同时,印度正试图将自己打造成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吸引跨国企业把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印度。但由于中印之间依然存在贸易壁垒,印度还没能真正吃到“中国+1”(即中国产能外溢)的红利。

经济学家认为,希望成为“中国+1”的国家,在自身能力尚未完全建立前,仍需要从中国获得原材料或中间品,而印度目前还不具备生产和供应所有中间产品与原材料的条件。

在地缘政治层面,中国与“巴铁”巴基斯坦的紧密关系更是印度的心头刺。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63%的武器出口流向巴基斯坦,占巴基斯坦军购总额的八成以上。

据悉,在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用中国制造的歼-10战斗机击落了五架印度军机。

歼-10战机是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从2003年起在中国空军服役。(互联网)

歼-10战机是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从2003年起在中国空军服役。(互联网)

尽管印度政府并未承认此事,也没有公开谴责北京,但专家普遍认为,上合峰会的会面并不足以化解两国的根本矛盾。

权宜还是战略?

说到底,中印关系的升温,更多是现实倒逼下的选择,而非真正的战略转向。

美国政府8月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理由是惩罚印度持续进口俄罗斯石油。这让印度陷入两难:既不能抛下“全天候盟友”俄罗斯,又难以独自消化关税冲击。于是,维持与中国的沟通合作,就成了最实际的选项。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副教授克莱里(Christopher Clary)指出,莫迪和习近平的会面,是对川普关税大棒的一种回应。

他认为,印度的军事实力还不足以在与中国的冲突中占据优势,而在这个“川普主导的世界”里,印度很难在中印发生冲突时找到真正可靠的外部盟友,所以保持与中国关系的平稳成了必要之举。

目前,中国同样在川普第二任期内承受美国关税的压力,以及半导体等领域的限制。外界普遍认为,这也是北京突然更积极与新德里接触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就指出,中印关系过去一年多已逐步改善,但两国仍存在结构性矛盾,这决定了“中印合作是关系正常化表现,而不是说双方战略互信有明显转变”。

事实上,国家之间的关系,本就是一场利益博弈。在这盘大国角力的棋局上,龙与象或许能共舞,但舞步轻重与节奏快慢,往往不由它们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