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西藏将会有哪些转变?

RFI 2025-08-23 07:48+-

本期《世界报》在国际版刊登驻京记者乔丹·普耶( Jordan Pouille )的文章,他就习近平周四到拉萨视察为主题撰文,分析此次访问背后暗示了中国政府将进一步严格控制西藏的政策导向,除了以往治安层面的稳定,今后将更加强调精神与宗教控制,提升藏族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

这是习近平自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二次来到拉萨,此行是为了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设立,是1959年中国军队武装镇压拉萨西藏抗暴运动以及达赖喇嘛流亡印度后的第六年正式成立。 

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前一天与当地官员会谈时表示:“治理西藏、稳定西藏、发展西藏,首要的是保持西藏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 由此,《世界报》分析称此次习近平访问西藏意味着北京重新阐述治理西藏的态度和政策。 

根据《世界报》对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藏学专家罗伯特·巴内特(Robert Barnett)的采访,自2013年上台以来,习近平有关西藏的表态中,“稳定”一直是核心议题,尤其是在他上一次2021年访问西藏时。他当时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边疆;要治理好边疆,必须先确保西藏的稳定。” 如今,这一“稳定”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稳定的重点是边疆安全,主要体现在军事层面。这种政策导向导致自2014年以来中印关系持续紧张,尤其是2020年在加勒万河谷发生的惨烈冲突,造成至少4名中国士兵和20名印度士兵死亡,以及自2017年起大量藏民被转移至边境地区。但现在,比起这种军事层面的稳定,习近平更强调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因此,这种稳定不再单纯是治安或安全层面的。在习近平的话语体系中,对暴力、公共秩序混乱和腐败的打击已不再是首要议题。相反,现今的“稳定”更体现为抛弃西藏传统的思想和文化模式。他强调,要让藏族人民相信自己是中国人,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要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把他们的宗教信仰向主流宗教靠拢,而且必须要用汉语学习、交流和思考。换言之,这是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同化,与对待新疆的政策类似。 

除了对寺庙和宗教活动的严格监管与思想控制外,这种同化也体现在所谓“现代化”政策上,例如对游牧民族强制实行定居政策,分配住房,在学校普遍推行寄宿制,使藏族儿童远离家庭,在学校中优先学习普通话而非藏语。政府则以“三个保障”为宣传口号:包吃、包住、包学费。 

习近平对西藏将会有哪些转变?

《世界报》也并不否认中国政府对西藏的经济建设成就,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西藏的政策就将“稳定”与“经济快速发展”相结合。2012年至2021年间,西藏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西藏的公共开支主要依赖中央财政拨款,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就在不久前, 中国又在雅鲁藏布江上启动了一个巨型水电工程,投资高达1430亿欧元,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3000太瓦时,是湖北的三峡大坝的三倍。在2003-2013年胡锦涛当政期间,中国还打通了11座隧道,建设了34座火车站、无数桥梁以及近1200公里的铁路,将拉萨与邻省青海的格尔木相连。不过西藏本身也蕴藏丰富的战略资源,如锂、铀、铜、铬和金矿,是国有矿业公司的“天堂”。巴内特称即便中国藏族人对中国发展政策带来的经济好处表示认可,但也同样需要思考,他们面对这种持续不断的文化、宗教和精神生活的控制,到底又作何感想。 

此外,《世界报》也解读了习近平此次访问西藏的背景是正值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继任问题的争论日益升温之际。现年90岁的达赖喇嘛仍然流亡在外,最近他明确表示,其继任者将“出生在自由世界”。但中国政府则坚持其有权指定“自己的”下一任达赖喇嘛,这一立场引发流亡藏人社群的强烈反对,也加剧了与藏族之间紧张的关系。 

  • 最新评论
  • 维多利亚

    照片看起来很好,像包子升天了!

    屏蔽
  • lary

    治理第一,其余的都是鬼话

    屏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