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下筑起的“人墙” 感动啥?
8月7日,河南郑州突遭强降雨天气,全市立即采取停产、停业、停课、停运和暂停集体户外活动等强制管控措施。市中心某广场因地势低洼,积水不断涌入该商场地下车库,如放任不管持续涌入,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极端天气里,总有一些身影选择逆风而行——危急时刻,多名工作人员合力搬运、安放阻水挡板,可湍急的水流让挡板难以立稳,众人索性排成人墙,用身体作支撑。
这一幕被市民记录后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质疑:“2025年了,竟然还要用血肉之躯抵抗极端天气?”一时间,质疑声像一根尖刺,刺痛着公众的敏感神经。
这场争议的本质,或许不在于“是否值得感动”,而在于如何读懂极端天气背后担当与治理的深层关联
公众并非质疑这份担当,而是对“本可避免”的追问。此次暴雨中,全市“四停”的强制管控措施来得及时,但类似地下车库这种易受水位影响的点位,暴露出某些环节的短板:若车库入口处设置电动防洪闸门、若物业提前储备充足的防汛物资,此次“人墙”补位或许能够避免。暴雨下的坚守,实则是担当与治理的双向考验——前者是危急时刻的底线守护,后者是未雨绸缪的物资配置,任何一方缺位都能激起深层涟漪。
真正的文明城市,是能够坚实托举所有的英雄主义。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者要在易涝点设置更加智能的防卫系统,让科技代替“人墙”成为第一道防线;管理者要提前将充足的应急物资储备细化到每一个角落,让“有备无患”成为常态。其实,每一次险情之后的复盘,都应转化为治理升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