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产细数育儿帐 叹无力培养孩子
近日,一篇来自社交媒体“小红书”的帖子在网络引发热议。一位上海中产、二孩妈妈表示,养育两个女儿的开销太大了,令她焦虑,并感叹“已渐渐无力托举”孩子了。引发了不少同处高压育儿环境的家长的共鸣。
三年烧掉21万的育儿账单
这位居住在上海徐汇区的妈妈,大女儿读初二,小女儿则刚迈入汇师小学三年级。她坦言,起初自己抱持着“佛系”养娃的态度,以为可以省力省心。但当她翻开小女儿三年来的开销账本时,还是感到“破防”,惊讶地发现总花费竟高达21万(人民币,下同)。她感叹养育孩子又废妈,又废钱。
课后高端托管:超过5.5万元。这位妈妈表示,校服、餐费都是小头,真正的“吞金兽”是学校旁的高端托育中心。这里不仅提供作业辅导,还开设海派剪纸、上海话童谣传唱等特色课程,确保孩子能赢在起跑线。
深度研学之旅:花费2.3万元。家长带孩子去上海小众文化地标“打卡”,在豫园实景解谜,探访江南园林的巧思;或驱车前往南汇滴水湖的上海天文馆,体验“小小宇航员”。这些经历都成为孩子作文的绝佳素材,为升学履历增光添彩。
海派艺术学艺:一年花费5.2万元。因女儿在上海音乐厅观看评弹表演后被“圈粉”,妈妈毫不犹豫地为其报了专业课程,并购买二手三弦。最终女儿在“上海之春”青少年比赛中获奖,让家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专注力干预”:花费1.5万元。因为孩子写作业拖拉、上课走神,经医院专业测评,被确诊为“专注力发展迟缓”。为此,家长接受医生建议,制定了包括药物、心理咨询和感统训练在内的系统干预方案。
巨额投入下的现实讽刺 每月300元育儿补贴杯水车薪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动辄二十多万元计的育儿账单,与中共官方近期发布的“育儿补贴”政策形成了强烈对比。
近期,中共中办、国办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立即成为热点。
《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规定,从2025年1月1日起,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其中,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根据该方案,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然而,对于这位上海妈妈而言,这笔每年仅3600元的补贴,在动辄数万元起跳的课后托管、艺术学艺等高昂开销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可谓杯水车薪。这不仅揭示了官方补贴与中产家庭实际育儿成本之间的巨大鸿沟,也凸显了不同家庭阶层在育儿投入上的天壤之别。
在大陆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表示,一年3600元,不够养孩子啊。算满3年,一共10,800元,有人会为了这么点钱去生育一个孩子吗?“那样做,不是为了得到一勺子醋,而去买了一盘饺子么?”甚至有人调侃称,除非给我送房子,我才会生。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中国大陆的家庭,0-17周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其中,上海、北京、浙江为养育成本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高达101万元、93.6万元和85.5万。三年补贴1万多元,怎么够呢?
焦虑驱动的育儿模式 “见世面”与“打卡式”旅行
这位妈妈的“吐苦水”,被部分网友戏称为“凡尔赛式”的焦虑。不过很多网友表示,它真实地呈现了一线城市中产家庭在教育投资上的疯狂与无奈。
拥有十万以上粉丝的上海博主“梅大师”表示,上海中产家庭的孩子普遍“见过世面”。从奥数到马术,只要有钱,在上海几乎没有什么活动是参加不了的。
但是上海这位妈妈说,他们家庭还没出过国。
“梅大师”说,中产家长们热衷于带孩子出国旅行,从日本、韩国到东非看动物大迁徙,目的不仅是开阔眼界,更是为了给孩子增加“炫耀的资本”。但是他指出,国内很多中产家庭的旅行是“打卡式”的。他们追求的是在朋友圈发布“来过”的证明,而不是真正的深度体验。
图为上海埔东地区的小学生。示意图(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存在即合理” 一场无止境的内卷游戏
尽管这位妈妈的经历令人惊叹,但背后的焦虑却是真实的。她所列举的费用,正是一个典型中产家庭在“育儿竞赛”中被迫卷入的缩影。
正如“梅大师”所言:“存在即合理。”在当前社会,这种高投入的育儿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反映出中产阶层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升学压力下,为确保孩子未来优势所做的巨大努力。然而,这场游戏的代价,不仅是家庭财富的消耗,更是家长与孩子身心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