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战打懵小商家 北京网红店宣布关门
2025年,中国的餐饮业格外艰难,一场愈演愈烈的外卖平台补贴大战,正成为压垮无数小本经营店家的最后关键原因。一家曾是当地烧烤排行榜榜首、生意红火七八年的夫妻店,最终因堂食流水暴跌、外卖利润微薄,店主晶晶在心有不甘与困惑中,决定关门转让。
平台补贴战冲击堂食 小店被打懵
在北京的一条热闹街道上,一家经营多年的烧烤店近日贴出了转让通知,引发了周边居民和老顾客的广泛关注。这家烧烤店曾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质的服务,在2020年后荣登当地大众点评烤串排行榜榜首,周末常常是一位难求。然而,如今却面临关门的命运。
今年外卖平台补贴大战一度持续升级。餐饮商家,尤其是像晶晶这样的小店,成了最焦虑的一方。她说,“谁能想到后面各个平台都搞起了‘补贴’,顾客是吃到了便宜外卖,一下子把我们打懵了。”
晶晶表示,补贴大战一打起来,外卖单子没见多多少,来店里吃的客人明显少了,这才是最要命的。虽说偶尔外卖单子多点,但这真不能只看一天两天。外卖的利润本来就比堂食要薄,平台要抽成,各种满减券、折扣券一叠加,顾客付100块,最后到我们手里可能就剩七八十。一个单子,顾客实付177块,平台七扣八扣之后,我们拿到133块,相当于打了6.5折到7.5折。对我们来说,外卖纯粹就是“走个量”,挣的钱就勉强够付一个月水电费。
嘉和一品、西贝等连锁餐饮的负责人都曾公开表示,平台活动挤压了商家的定价空间,呼吁“把定价权还回来”。连锁品牌有供应链优势,能勉强应对价格战,那些扎根在街头巷尾、靠着熟客维持生意的夫妻店、个体小餐馆,面对复杂的平台规则和流量逻辑,显得尤其被动和脆弱。
这场价格战不仅挤压了商家的定价空间,更让越来越多消费者养成了“在家点外卖”的习惯,甚至朋友聚会都选择外卖,进一步冲击了小店的堂食生意。
小店难敌流量规则 大环境下钱难赚
晶晶2006年来的北京,曾是广告行业总监,2017年与丈夫拿出二十多万的积蓄,打造了一家当地的热门烧烤店,从2019年到2024年上半年,周末排队是常事。一度月净赚10万到15万元。她一直秉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不玩流量那套。
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生意急转直下。面对“好味道只是基础,流量和资源才是生存关键”的时代潮流,晶晶被迫妥协,投入十万多元学习短视频运营、搞“霸王餐”引流,但效果甚微。她发现,这些流量玩法对夫妻店门槛太高,最终不仅没赚到钱,也没能留住回头客。
关店的心路历程:不甘与困惑并存
晶晶形容关店的决定就像“离婚”,充满不舍、困惑与无奈。她认为,外卖补贴战是压垮她的关键原因,让她感觉“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她不想等到欠下一屁股债再狼狈收场,而是想在还有力气时寻找新出路,如考取营养师证,尝试养老餐饮等。
她看到身边许多文化程度不高、年纪较大的同行,在面对时代变革时更加被动。越来越多店铺“用科技去厨师化”,让底层员工的生存压力更大。她店里曾有个18岁的小工离职去送外卖,结果意外重伤,让她更加心疼这些底层劳动者的处境。
(资料照片)
食物的“温度”与街头的“烟火气”渐失
她最难过的是辜负了多年来信任她的老顾客,那些从小孩长大到失恋时找她倾诉的熟客,都让她感受到一种超越买卖的“人情温度”。
面对京东“七鲜小厨”、美团“浣熊食堂”等平台的深度介入,她困惑地问: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吗?她依然相信,食物应该是充满“温度”和“烟火气”的,不应被算法和机器所取代。在她看来,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小店的消亡,也可能是街头巷尾那份独特“烟火气”的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