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世界500强中企:平均利润不及美企一半

大纪元 2025-08-04 22:00+-

  2025年《财富》500强名单出炉,虽然上榜的中企数量和上榜的美国企业数量级相当,但中国企业平均利润低,不及美国的一半。专业人士分析,此现象反映出的是中国“数字繁荣”背后的“深层体制性问题”。

  美国《财富》杂志于7月29日公布了2025年“全球财富500强”,美国仍是上榜企业最多的国家,中国位居第二。2025年排名的基准是企业2024年的全年营业额。美国共有138家企业上榜,和2024年相比,上榜数量减少了一家。中国(包括香港,以下同)上榜企业数量为124家,比2024年相比,减少了4家。日本共有38家企业上榜,总数排名第三。

  《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标准是营业规模,并非利润,所以企业亏损并不会影响其进入500强。

  排名第一的是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连续第十二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美国跨国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Amazon)保持第二。沃尔玛和亚马逊的利润分别是194亿美元和592亿美元。

  中国上榜企业中,国企央企比例约占70%。中国进入前10排名的是三家国企:国家电网公司(State Grid)排名第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排名第五,和中国石化(Sinopec Group)排名第六。国家电网公司的利润为100亿美元。

  中国民营企业中排名最靠前的是京东,排名44位,比去年提高了3位。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国公司是拼多多,今年排名第266位,比2024年的排名上升了176位。

  虽然中国上榜企业的数量在数量级上和美国相当,但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低于美国企业,平均利润更是不及美国企业的二分之一。

  中企平均利润低 远低于美台企业

  《财富》世界500强全榜单企业的平均利润是59.5亿美元。上榜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为42亿美元,即中国上榜企业的利润仅为全榜企业平均利润值的七成左右。

  美国138家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约为97亿美元,是中国上榜企业平均利润的2.3倍,全榜企业平均利润值的1.6倍。美国上榜企业的利润总额高达13,374亿美元,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全部利润总额的45%。

  天钧政经研究员宋维骏分析指出:“中国企业虽上榜数量紧随美国其后,但这一‘数字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层体制性问题。”

  “首先,中国企业平均利润远低于美国,尤其是以央企、国企为主的上榜企业,占比高达70%,却普遍‘收入高、利润低’,说明这些巨头在垄断资源和市场的同时,效率低下、成本冗余,严重依赖国家政策扶持。”

  “这正是中共体制的症结所在:通过行政力量堆积规模,却无市场竞争力。”

  台湾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额远高过中国企业。台湾共有6家企业上榜,和去年相比增加了一家。台湾上榜企业的利润合计428亿美元,平均利润约71亿美元,约是中国上榜企业平均利润的1.7倍。其中利润额最高的是台积电,世界500强排名第126名,利润额为361亿美元。

  世界500强中,排名最前的台湾企业是鸿海精密,排名第28,利润额为48亿美元。上榜的台企中,唯一亏损的是台湾中油,排名第494名,利润亏损10亿美元。

入围世界500强中企:平均利润不及美企一半

(示意图)

  中国国有银行利润高 分析:隐藏系统风险

  中国上榜企业中唯一进入利润榜排行前10名的是中国工商银行(ICBC),利润额是508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之一,其它三家的利润也都很高:中国建设银行利润为466亿美元,农业银行利润为392亿美元,中国银行利润为331亿美元。

  宋维骏说:“四大国有银行利润惊人,实质上依赖的是垄断地位。并且其和房地产和政府债务的深度捆绑,隐藏巨大系统性风险。”

  中国房地产企业共有四家上榜,分别是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和绿地控股。

  其中,保利集团是中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前身为军方装备进出口的窗口公司“保利科技有限公司”。除房地产外,保利集团还涉及国际贸易、文化艺术经营、矿产资源投资开发、民爆化工等。保利集团2024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为第173,2025年降至第199位。

  除了保利集团盈利6亿美元外,其它三家中国房企均亏损。万科企业(排名319)亏损额为69亿美元,也是中国上榜企业亏损最严重的企业。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排名460)亏损了46亿美元,其次是绿地控股(排名480,去年排名291),亏损22亿美元。

  中国上榜的民企中,京东集团的利润是57亿美元,比亚迪的利润是56亿美元,利润最高的是腾讯,达到了270亿美元。拼多多的利润为156亿美元,是国家电网公司利润(100亿美元)的1.5倍多。

  就民营企业未来的处境,宋维骏认为:“相比之下,京东、拼多多等民营企业在全球化与技术创新中崭露头角,却始终面临政策不确定性和在官方‘监管’的利刃之下。

  “在当前经济下行、财政收缩的大背景下,这些高增长企业能否持续繁荣,更多取决于中共是否愿意真正保护民企而非利用其做经济‘繁荣’的外衣。否则,短期靓丽的数据也难掩长期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