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 县城有钱人“苟”到了最后
在中国经济下行和资产缩水的双重压力下,大陆富裕家庭数量已连续两年下降,许多家庭正经历财富“回到原点”的现实。来自中国县城的“富二代”闻韬的家庭正是这一时代变迁的缩影。在潮水退去之际,白手起家的县城富人选择以节制与“求稳”的心态,守住财富并适应这个时代。
县城富二代见证家庭收入明显减少
今年上半年,一则《县城顶级富二代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走红。24岁的江苏男孩闻韬的家是上千万的独栋别墅,车库停着多辆豪车,日常却吃沙县小吃、坐公交,家里仍使用父母结婚时的旧风扇和微波炉。
作为亲眼见证父母由贫致富的县城富二代,闻韬早已习惯理性消费,购物讲究保值。他坦言,“县城没有消费场景,花钱机会真的不多”,而他周围的富裕家庭,也更愿意将钱花在看得见的实处。
闻韬的父亲曾借着2010年后房地产狂飙猛进的东风,从装修工人做起,通过木纹地板生意和母亲的房产投资积累了“A9”级(资产过亿)的财富。
然而,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闻韬敏锐地察觉到,家里的收入明显减少,父亲待在家的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前些年,工厂停工对家里的生意造成不小冲击。但在这波冲击中,闻韬家却相对稳定,未像其他家庭那样出现“掉落原有财富阶层”的现象。
闻韬住县城房价最贵的小区,家中别墅共三层,实用面积超过上千平米,自带庭院和车库,仅他的卧室就有120平米。
但真正走近,会发现价值千万的豪宅一角,墙皮已斑驳脱落;家里舍不得请保姆和园丁,自己修剪花草动辄需要耗上三四个小时;午晚餐吃父母做的家常小炒。与朋友聚餐,他常选择海底捞或平价烧鸟店;出远门坐高铁,一律选最便宜的二等座。闻韬有时也怀疑,自己是否算得上顶级“富二代”。
如今闻韬的父母主要依靠收租为生,偶尔接些活计,进入半退休状态,父亲甚至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照料花草。这种从高风险实业向稳健资产(收租)的转移,保障了家庭财富的稳定。
县城富人普遍展现出“里子比面子重要”的朴素消费观。他们很少购买奢侈品,子女也多不送去昂贵的留学,外出旅游更是少见。这种“求稳”的心态,让他们在经济下行时没有“过度消费”的“戒断反应”,更容易适应“消费降级”的变化。
经历过创业艰辛的县城富人,更渴望子女拥有稳定的职业,而非外界眼中的财富与名利。对他们而言,稳定始终是最重要的考量。
(示意图)
富裕家庭数量锐减 财富缩水成普遍现象
随着经济下行和资产缩水,中国许多富裕家庭也逐渐回到了原点。
近期,“胡润研究院”发布的《高净值人群消费心态及行为研究报告2025》显示,中国的富裕家庭数量已连续两年下降。
按照胡润研究院的分类:当前中国净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家庭称为“富裕家庭”,为512.8万户;净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家庭称为“高净值家庭”,为206.6万户;净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家庭称为“超高净值家庭”,为13万户;总资产约2亿元以上的家庭称为“国际超高净值家庭”,为8.6万户。
此外,“高净值家庭”同比减少0.8%;“超高净值家庭”同比减少1.7%,大约2万个拥有“1个亿小目标”的家庭消失了;“国际超高净值家庭”下降得更厉害,同比减少2.3%,整整2000个在海外有豪宅、随随便便在纽约住半年的国际大佬不见了。
报告显示,约三成富裕家庭的财富出现缩水,许多家庭事实上已掉落原有的财富阶层。
家庭财富最主要的就是金融资产和房产。这几年中国房价下跌、股市持续低位,所以富裕阶层的财富明显缩水。如果再遇上行业危机、个人事业遭遇挑战,就很容易出现阶层滑落。
调查还显示,受经济、国际局势等外部环境影响,高净值人群的个人经济宽裕度较2021年骤降29%。
随着股市的剧烈波动和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富裕阶层的财富缩水效应愈加显着。
随着赚钱愈发艰难,闻韬的父母意识到,后代或许很难进一步扩展财富,“守住”现有财富变得愈加重要。
闻韬直言,大多数县城富二代难以接手家里事业,因为守业远比创业难。他们倾向于留在县城,因为在大城市生活品质可能大幅下降,父辈累积的资源也会失去优势。
对于未来,他的期望简单明了:“首先是活着,其次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