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京东也带来了机遇
《日报》评论写道,,每逢中资企业在欧洲开启“购物之旅”时,往往会立即引起各方的警觉。因为人们担心,中国人的并购行动,会导致核心技术流向中国。但京东收购入股 “Mediamarkt”和“Saturn”,却不仅不用担忧,而是应当高兴。这篇题为《并非坏事》的评论写道:
“就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可能并没有必要为这项交易而忧心忡忡。毕竟,电子产品零售行业并不涉及关键基础设施。
对于 Mediamarkt 和 Saturn 这两个品牌而言,中国企业的加入反而可能是个好消息。因为按营收计算,京东是全球第二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并在中国市场建立起了极佳的声誉,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保障方面。相比之下,其他电商平台上则充斥著假冒伪劣商品。“
不过,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大量应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最终是否会导致线下门店的销售人员大量减少。毕竟,京东很早以前就已在中国试验‘无人商店’,也就是完全无需人工操作的零售门市。
至于京东收购 Ceconomy (Mediamarkt 和 Saturn母公司)的动机,其实并无秘密可言:中国市场正经历著惨烈的价格战,零售行业更是首当其冲,而内需也迟迟没有起色。相较之下,德国市场的利润率要高得多。再者,Mediamarkt 和 Saturn 所销售的大多数产品,本来就是‘中国制造’。如今京东试图让这些产品的销售收益部分回流中国,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中国电商巨头“京东”创办人刘强东
从中关村小店到中国电商巨头
《南德意志报》文章讲述了刘强东从北京中关村一家经营电脑产品的小店主,发展成中国家喻户晓的电商巨头的整个过程,文章写道:
“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不同,刘强东会避免同党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他捐赠数十亿资金,支持国家的再分配政策,还在偏远地区建设物流中心。因此,京东较为平稳地度过了监管高峰。
刘强东也非常善于营造公众形象。他有时亲自穿上红马甲骑电动车送货。他会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庄,发钱给乡亲,并在镜头前称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但事实上,他仍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尽管已从管理岗位退下,他仍是京东的控股股东和幕后决策者。包括如今收购MediaMarkt-Saturn母公司Ceconomy的计划,一般认为,也是由他定夺的。
早在2018年,刘强东就表达了进军欧洲市场的意愿。现在,他正利用德国零售业的疲软,推进一个远超电子卖场的战略蓝图。对他而言,这场扩张是一次试金石:他的高效率、强控制和品牌质量的模式,能否在西方市场奏效?他试图用中国式的逻辑,改造西方百货公司的传统模式。
从运送生猪的大车,到全球化的电商平台;从北京中关村的小店,到德国连锁商场,刘强东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管控‘的故事。“
作者: 媒体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