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谁被困在洪水中?
过去一周因北京暴雨灾害丧命的44人里,有31人是来自密云区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
比上述官方通报更触目惊心的,是网民和媒体在这家位于市郊的养老院拍摄的画面。
网传视频显示,洪水过境时,一名被困在养老院的老人眼见窗外水位越涨越高,无助地趴在窗边挥手呼救。
另据财新网拍摄的现场照片,洪水退潮后,多架轮椅浸泡在养老院走廊的淤泥中。房间里的床铺被掀翻,洪水留下的水位线比衣柜更高,墙上还能清晰看到有人按下的泥手印。
据遇难者家属披露,这家养老院内入住的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在洪水中幸存下来的大多是能行走的老人,“想办法站上了窗台或椅子上”。
密云区委书记余卫国在发布会上一度哽咽,指这些老人年纪与他父母相仿,却因为暴雨灾害离世,“我们非常难过、深感悲痛。”
余卫国说,养老院所在的镇中心区域长期来“都是安全的”,因此应急预案没有将它列入人员转移范围。他坦言:“这说明我们的预案是有漏洞的,我们对于极端天气的认识是不足的。”
尽管语气诚恳,但网民很快发现背后的逻辑问题: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防洪屏障,水库附近的养老院里有50多名失能老人,照理应被列为重点防汛单位,为什么没被优先转移?
养老院周围居民告诉媒体,养老院是附近一带地势最低的地方,并非官方形容的那样安全。财新网报道称,受灾后,比养老院还靠近河道的居民家中最高水位只有1.5米,但养老院最高水位达到2米多。
此外,本轮北京暴雨始于7月23日,密云区也在7月26日晚间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在7月28日事发之前,有没有人评估过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是否应被提前转移?如果来不及转移,养老院是否有足够的防洪设备和应对措施?
根据官方通报,暴雨期间密云共转移20个镇街205个村的1万6000余人。但《纽约时报》引述密云北庄镇的几名居民说法,称他们事先并未收到洪水预警,是在28日凌晨醒来时才意识到危险自行撤离,当时洪水已经过了膝盖。
这轮强降雨不仅影响北京,也波及华北地区其他省市。太师屯镇养老中心被淹没前一天,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的一辆中巴车也消失在洪水中。根据大同官方通报,中巴车7月27日凌晨5时左右失联,当时车上有14人;截至7月30日傍晚6时,共发现10名失联人员,均已遇难。
据《南方周末》报道,车上人员多为农村中老年女工,她们天没亮就出发,是为了赶到大棚里摘辣椒补贴家用。当地一名村干部说,下暴雨前,村里通知过村民注意汛期安全问题,但并未明确禁止在下雨期间招工。
养老院里的失能老人、偏远郊区的农户、山区的农村女工,这些弱势人群由于信息相对滞后、逃生和自救能力较为薄弱,在灾害来袭时往往成为受影响最大的群体。对于老弱病残等脆弱群体,是否应出台一套更具针对性的应急与救援预案?
虽然中国北方通常干旱少雨,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北方频频暴雨成灾。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导致至少79人死亡;2021年7月,极端降雨引发的洪灾令河南省上千万人受灾;2023年7月,京津冀地区有至少62人在暴雨灾害中死亡。
过去一周的北京洪灾造成44人死亡,其中31人来自密云区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图为太师屯村的户外篮球场星期一(7月28日)被暴雨淹没。 (法新社)
据北京市气象台消息,本轮北京极端强降水持续超过147小时,超越2023年7月的83小时。当极端天气日益频繁且不断升级,“预案漏洞”和“认识不足”无法被一再作为向公众交代的理由。人们更想知道,经过多轮暴雨考验,北方城市是否建立起更完善的防洪机制、更先进的预警体系?
本次灾害发生后,有网民在社媒上质疑官方预警不及时、疏散不到位,还有人怀疑密云受灾与密云水库泄洪有关。这些疑问没有得到官方回应或澄清,反而是多篇和灾情相关的媒体报道陆续遭删除。这样的行为,怎么确保问责到位、及时整改?
暴雨和洪水这类天灾难以避免,但因行政疏失导致的人祸,必须及时制止。今年的雨季还没有结束,倘若相关问题没有及时找到答案,恐怕还有更多人要受困于暴雨中。
作者: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