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最短三伏天来了 今日入伏 防寒重于防暑
今年三伏今天开始,到8月18日结束,共30天。 今年不仅入伏相对较晚,也是近十年最短的三伏天。 大陆有句俗话称“热在三伏”,三伏天气将将会更热? 对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美丽表示,从气象上来说是成立的。
王美丽说,三伏天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这期间包含了小暑、大暑、立秋等节气。 就中国全国平均气温而言,二十四节气中,大暑气温最高,然后是小暑、立秋,三伏天可以说包含了一年中最热的几个节气。
对于何以今年入伏较晚,王美丽告诉央视新闻,三伏天是按照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具体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每年夏至日相对固定,一般在6月21日或22日,但天干、地支的纪日系统中每年夏至日对应的干支却不同,就导致入伏有早晚,最早出现在7月11日,最晚能推迟到7月21日,前后相差了10天。
今年入伏虽相对较晚,但不代表就热得晚。 今年6月、7月未入伏前,中国很多地方就已感受到高温的威力。
而今年三伏从7月20日开始,8月18日结束,共30天。 但2015年到2024年这10年,三伏天都是40天,这也使得今年的三伏天成为近十年最短的三伏天。
据统计,1951年至2050年100年间,40天的三伏有71年,30天的有29年。 不过,王美丽表示,2015年之前的几年,三伏天时长是30、40天相互交替。 这主要还是与庚日的循环周期和每年夏至、立秋的对应关系有关。
对于三伏天如何养生,中国中医药报指出,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扶助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可趁势驱赶体内存留的寒邪。
中国中医药报表示,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其实,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是寒。 因为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寒邪侵袭。
从中医观点来看,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许多人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等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中国中医药报指出,夏季吹冷气较适宜的温度为26度,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要超过8度。 此外,养生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该出汗的时候得出汗,但要注意出汗过多会耗伤人体津液,气虚、血虚者微微出汗即可。
许多人为了消暑,会过度依赖冷饮等寒凉之物,却反而导致寒邪内侵,引发各类健康问题。 如过量食用西瓜、冰镇饮料、绿豆、苦瓜等寒凉食物,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诱发胃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