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政变 习终局倒计时

万维读者网 2025-07-16 19:28+-

1、中南海政变  习终局倒计时

自1976年粉碎“四人帮”开始,到邓小平取代华国锋、废黜胡耀邦与赵紫阳,中共最高层权力更替均属“政变”性质,这些最高权力的易位过程并非通过党内民主程序,如公开辩论、竞选或投票,而是秘而不宣,公众直到胜负已定、局势稳定后才获知内情。因此,文革后中国政坛的一系列权力变动均可称为“寂静的政变”。

海外时评人士吴祚来撰文分析,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共最高层每次“寂静政变”的背后,军方始终是决定性力量。在党内派系争夺最高权位的斗争中,军方的立场与态度往往决定派系斗争结果。由此可得出结论:中共在稳定时期是“党指挥枪”,但在特殊历史时刻,枪杆子反过来决定党的最高领导。今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与习近平执政以来成立的诸多领导小组不同,此机构的负责人与成员未公开。过去,习近平亲自担任多个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名单也均公开。此前,习近平成立的领导小组,涵盖内政外交、统战与资讯等领域,实质上架空了政治局的集体决策和国务院的行政统筹。无论是“一带一路”巨额投资、雄安新区建设,还是对俄罗斯的“上不封顶”支持,相关政令均绕过政治局与国务院,直接由领导小组执行。这与胡温时代“政令不出中南海”形成鲜明对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某种意义上,习近平的“小组治国”废止了政治局与国务院的决策和行政权,类似毛泽东“中央文革小组”另立中央的做法。

新成立的“议事协调机构”有别于以往领导小组,却具有相当权威性,负责“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这不禁令人产生疑问:既然政治局常委本就负责重大决策,为何还要另设机构?推测答案可能是,中共元老已介入高层议事,该机构旨在协调元老与政治局、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军方,形同多方联席的常设机构,不仅约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还为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及二十一大布局,以确保政权平稳过渡。由此推论,2024年三中全会后,中共内部可能已发生一场秘而不宣的“寂静政变”。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枪杆子里面发出异样的“声音”。2024年11月29日,习近平军中亲信、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华落马的消息公开。仅仅5天后,《解放军报》接连发表系列文章,显然不是基层官兵自发撰写,而是高层刻意安排的“组合拳”。系列文章强调的是:任何人不得违背党性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唯有发扬党内民主,才能维护团结;若不尊重民主,军队就不会围绕其核心凝聚。通过检索发现,2024年12月至2025年7月,《解放军报》未见直接宣传“军委主席负责制”的文章。相比之下,2016至2023年间,该报多次强调“军委主席负责制”,这表明,军队宣传口径已发生显著变化。当枪杆子发出不同寻常的声音,中共高层可能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局,而政变过程仍然是静悄悄的,外界无从知道其中隐秘。

再比照一下九十年代初的一次高层政变,1992年,邓小平在杨尚昆陪同下南巡,发出“谁不改革谁下台”的警告,针对江泽民的左倾倒退。同年3月,杨白冰代表军方表态,称军队是改革开放的坚强后盾,《解放军报》发表社论《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这是一场“和平政变”,军方的声音决定了派系斗争的结果。若33年前军方高层发出的声音是为改革开放护航,那么此次《解放军报》四篇专论,是否在强力反对最高领导人的核心集权?这是否预示著中共将终结个人专权,重回集体领导的共治模式?由此也许可以推论:最新“中央议事协调小组”的设立,正是这一声音的体现,强调集体领导,而非个人独断。协调机构成立前后,一系列的迹象也在映证习近平的威权受损,常委们在一些重大活动中各负其责,过去元老的部下也开始受到重用,为四中全会召开,甚至为中共二十一大召开的谋篇布局已然开始。

文章最后写道,从去年7月三中全会及北戴河会议传言,到11月苗华落马,再到2025年“中央议事协调小组”设立,时间跨度已超过八个月。种种非常态迹象令人推测,中共内部可能正在发生又一场“寂静政变”,与曾经发生的政变有诸多相似之处。习近平的个人崇拜、决策专权、在军队快速安插亲信,以及对元老的高级别监控,导致经济危机和派系利益严重受损,达到无法承受的严重程度,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严重危机的状态下,政治元老、不同派系、利益集团及军方可能联合反制发生政治大变局,也是必然的事情。如今,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正在静悄悄的进行。

2、养老金涨幅断崖式下降  民间怨声载道

近日,中共当局宣布2025年退休人员养老金整体上调2%,创下历年最低涨幅。消息一出,网络评论区怨声载道。民众普遍认为,区区2%的涨幅,对广大农村老人而言,只够“多买几个鸡蛋”。而更深层次的分析则直指问题核心:这不仅是数字之争,更是体制内外不公。

北京近期印发的《关于2025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此次养老金总体上调2%。该政策一出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关于2%的涨幅设定,网上有很多的讨论,不少人认为,涨幅比过去低得多。不少网友吐槽,涨的那点退休金不够去医院花的钱。值得注意的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养老金已实现“21连涨”。然而,涨幅却呈现“断崖式”下滑,曲线与GDP、工资增速放缓高度匹配。

博主“风流杂谈”说,养老金来源于“统筹基金”这个大池子。目前面临的现实是,出水端扩大: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日益增多,寿命延长;注水端压力:年轻一代的数量优势不再,社会抚养比面临挑战。养老金上涨2%,意味着出水口阀门再次拧大。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年轻人“加大马力”缴费,即提高缴费基数和比例。这让本已背负房贷、养娃、996压力的年轻人感到沉重。他们不禁发出灵魂拷问:“我今天缴的钱养了现在的老人,那等我老了谁来养我?这个池子里的水还够吗?”这种怨言,本质上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切担忧和对当下压力的宣泄。

民间争议的焦点还在于,这种按比例上调的方式,反而拉大了不同群体间的养老金差距。例如农民基础养老金仅100到300元/月,上调后实际增加2到6元,被网友嘲讽“喜提三个鸡蛋”;而城市退休人员,特别是基数较高的体制内职工,如上海91岁教师月领9000元,实际增长可达百元以上,足够“多买一只鸡”或“加个鸡腿”。近日,“有的退休老人每月可多买一只鸡,有的可加个鸡腿,但更多的城乡低收入老人,喜提三个鸡蛋”的话题上了热搜。这种分配上的“不公”源于根深蒂固的“双轨制”:中国长期存在的养老“双轨制”导致的巨大养老金差距,机关退休的“张大爷”月领1万元增200元,而工厂退休的“李师傅”月领3000元增60元,原本7000元的差距在“普涨”后反而扩大到7100元,让体制外的群体感到“心寒”。

博主“风流杂谈”总结,养老金上涨2%的政策,牵扯出的是公平焦虑、生存压力、代际矛盾和身份鸿沟。它像一面三棱镜,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光怪陆离”:对退休老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年轻人是“对未来的透支”,对体制内是“锦上添花”,对企业员工和农民则是“杯水车薪”。

3、美FCC拟新规 禁海底电缆采用中国设备与技术

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FCC)7月16日表示,正计划制定一套法规,禁止使用中国技术或中国设备连接到美国的海底通信电缆。 FCC将于8月就这项新规进行投票。

FCC主席布伦丹‧卡尔表示,海底电缆承载全球99%的互联网流量,随着美国积极建设人工智能和下一代技术的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海底电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规实施后,中国公司将无法获得FCC新的许可证,不得参与建设或运营连接美国的海底电缆,也不得租赁其它公司铺设的电缆容量。需要提醒一下,新规仅适用于未来海底电缆的许可证。此举将直接影响华为以及子公司华海通信技术,该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缆制造商。智库保卫民主基金会的中国安全问题专家辛格尔顿表示,在敌对势力将关键基础设施视为战略武器的时代,对海底电缆不加控制将是一种战略失当。这项规定是朝着数字脱钩迈出的清晰一步,而脱钩的关键在于最重要领域——水面之下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