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国企高层“逃逸式”辞职的背后
近期,中共纪检机关查处一批国企领域腐败案件,官员在落马前“逃逸式辞职”的问题频频引发关注。“逃逸式辞职”再度热了起来。分析认为,国企领域高层“逃逸式辞职”释放的信号不寻常。
国企多名高层纷纷失联 高管出国被拦
所谓“逃逸式辞职”,是指通过提前退休、辞职等方式,企图逃避查处,或到原业务管辖范围内企业任职 “捞取” 好处的行为。
6月26日,中交集团原董事长王彤宙被带走。当晚9点,国资委有关官员在中交集团召开会议,宣布了中交集团主要领导的重大调整——由宋海良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炳南担任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为主的央企。2024年8月5日,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63。
6月底,据多名消息人士透露,“绿城中国”前董事会主席张亚东在香港国际机场出境处被有关部门拦下。据悉,张亚东当时正准备搭乘飞往加拿大的航班。今年3月27日,张亚东刚刚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
中交集团是“绿城中国”的单一最大股东,“绿城中国”是一家具有央企背景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绿城中国”2024年实现股东应占利润约15.9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大幅下降 48.8%。尽管营收有所增长,但“绿城中国”的总负债已逼近4000亿元。
接着,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称紧盯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织密防护网。
“逃逸式辞职”在2021年就出现在官方通报中,不少官员违纪案件涉及“逃逸式辞职”。
分析:背后信号颇不寻常
7月13日,以深度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房地产趋势、城市发展以及海外投资等话题而闻名的新媒体机构“智谷趋势”发文表示,中央为何突然再度强调紧盯国企“逃逸式辞职”,背后信号颇不寻常。
文章说,“逃逸式辞职”的国企高管通过提前退休、辞职等方式为自己 “盖棺定论”。“逃逸式辞职”方式包括:一,“规避型”,有的领导干部在任时就已经有违法违纪行为,欲通过离职“平安着陆”;二,“期权型”,即在任期间为相关利益方谋取利益,但不急于兑现,而是约定在离职、退休后兑现,所谓“在位不收离职收”“在岗不收转岗收”;三,“谋利型”,通过“提前筑巢”向外输送利益,待离职后到原业务管辖范围内企业任职、兼职,借此捞好处。
文章说,国企、能源、烟草、医药等重点领域多为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之地,权力寻租空间较大,也是腐败易发多发的“高发区”。
其中,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控大量重要资产和资源,而现实中部分企业存在 “一把手” 权力过度集中、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易滋生侵吞国有资产、违规决策等腐败行为,危害国有资本安全。
文章也谈到针对“逃逸式辞职”的解决方案。首先要细化离职从业禁入范围,建立 “行业黑名单” 制度。二是强化离职审批管理;三是建立离职人员 “电子档案”,对其就业轨迹、关联企业注册信息、资金流水实施动态监测,同步开展离职后常规回访,严防 “表面辞职、幕后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