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疯传引联想 北京这下慌了
1、影片疯传引联想 北京这下慌了
日前,浙江金华市两火车相撞,乘客受困车厢内几小时,许多人出现不适症状,一名年轻男子随后砸窗助人的影片在网上疯传,该男子的举动也引发了“政治联想”,象征着中国人民起身反抗中共强权。很快,中共官媒连续发文急“灭火”。有分析指出,不能不承认官媒的眼睛很敏锐,看到了问题的要害——破窗不止是打破了几扇窗户,更是打破了官方订立的规则和他们维护的秩序,这样的民众自发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否定和制止,很可能引发模仿效应。换言之,今天是破的是车厢的窗,明天可能就会演变成推倒专制的“墙”,威胁到中共政权,难怪当局如此恐惧。
7月2日晚8点28分,由长沙开往上海的K1373次列车,行驶在浙江金华市东孝站附近时,与一辆货运列车发生侧面剐蹭,导致客运列车脱轨、停运近三个小时。事发后,列车供电系统也随即中断,使车厢温度迅速攀升至摄氏40度以上,数百名乘客如置身蒸笼,不少人出现头晕、呕吐等不适症状,这时一名年轻男乘客拿应急锤砸窗通风,此举被网民称为“自救壮举”。但列车到达金华站点后,砸窗的黑衣男子被警方带走,消息一经曝光,迅速引发舆论强烈反弹。对此,广州铁路公安局回应称,没有拘留该男子,只是进行了批评教育。
男子砸窗助人的视频曝光后,引发墙内外的人热议,墙内网友大赞男子的义举,甚至引发相关政治联想。许多人直指,该列车就像现今中国社会缩影,在中共长期高压管控下,最终会有人受不了起身反抗,“破窗”争取自由。中国知名前媒体人罗昌平在社交平台X平台发文并转发影片,“K1373次旅客列车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这个视频完整还原了黑衣青年砸窗前后的现场。砸掉那扇窗,大家都能呼吸到新鲜自由的空气。”网友也纷纷议论,“小伙子干得好!”“砸窗不是破坏,更是对压抑的一次呐喊,渴望自由的声音谁能无视?”“明知道这列车再这样下去,会死人的,但是当权者依然抱著宁可烂在车里,也不能改变制度的态度。终于有领头人站出来,带头造了规则的反、破坏了这漠视生命的万恶的制度,让大众重获新生!”“这要是一个中共领导在车上,还会有底线的质疑吗?怪不得三年大饥荒饿死的都是老百姓!”
然而,随着“砸窗”事件不断引发关注,中共官媒却连续文章,批评破窗行为不是“自救壮举”。官媒“中国网”发文称,剥开情绪外衣,这非但不是值得欢呼的“义举”,更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一次粗暴踩踏。砸窗者任由鲁莽支配行动,是典型的“情绪脱轨”。而破窗行为的示范效应,无异于鼓励“以暴制障”。另有官媒的文章写道:部分网友将砸窗行为赞为“英雄之举”,然而,深入分析后会发现,所谓英雄之举,实则是添乱之行。不过,官媒的“口诛笔伐”引起更多网友的炮轰和谴责,新浪微博大V“茶色文章”说,“官媒三篇评论k1373砸窗事件的文章,作者均自铁路部门的职工。这种要命的正能量作品和作者,不要也罢。”大V“真的是律师”写道,“多无耻,才写出这样的文章?生猪运营尚且知道保障温度,人不如猪吗?”“怎么,非得热死了,才有破窗的权利么。”“这些媒体怎么这么无耻啊。就怕中国人有人起头打破规则,然后它们就完了。”海外时评人士袁斌分析指出,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最主要的就是因为破窗“打破”了规则,“破坏”了秩序。尽管官媒声称“理解旅客在闷热环境中的焦虑”,但在他们看来,即便如此乘客也不能擅自砸窗。可见,在他们眼里,被置于首要位置的不是乘客的生命健康,而是规则和秩序的稳定。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维稳逻辑。海外时评人士李林一分析指出,中共官媒发表文章批驳砸窗行为,深层的原因是这次事件很容易引发政治联想,就是老百姓对于中共的压迫可以开砸了,中南海最害怕的就是这种示范效应。
2、马斯克正被赶出中国 美企在华教训重演
尽管美国有金融学者早已发出过警告,特斯拉还是步摩托罗拉及苹果的后尘,在中共国遭遇了“养套杀”。在技术被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掌握并催生出相应产业链后,特斯拉如今正面临被北京政策限缩排挤、不断丧失中国市场的困难局面。
特斯拉当初在上海建立工厂时,身为特斯拉首席执行长的马斯克曾对上海工厂赞不绝口,甚至感叹“中国就是未来”。但如今,在为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催生出一整条新产业链后,特斯拉正被“赶”出中国。《华尔街日报》7月9日的文章回顾了摩托罗拉和苹果进军中国市场后的遭遇,而特斯拉步其后尘,目前在中国正经历同样的陷阱。
摩托罗拉1990年代大举进军中国行动市场时,被迫转向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让了关键技术,其后在中国建厂并训练了大批中国工程师,让当时羽翼未丰的华为从中受益匪浅,而后者在获取相关技术后,成为了摩托罗拉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曾任职摩托罗拉高级主管的杜骁勇受访时坦言:“摩托罗拉面对的策略是中企以举国之力获取所有可能的技术、供应链情报以及了解我们的产品;我们与他们合作,也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最终,华为等本土企业活了下来,而摩托罗拉却没有。”苹果公司在华也上演了相同戏码。苹果大力发展其iPhone代工组装业务的同时,也打造了有中国参与的消费电子供应链,培养了诸如立讯精密和比亚迪电子这样的中国企业,将它们打造为世界级的制造伙伴,华为、小米、Oppo与Vivo等中国手机品牌,也都是从苹果生态系统中崛起的。然而,当上述中国本土品牌锤炼成熟后,中共官方就开始出台政策压制苹果在华进一步发展,帮助本土企业主导中国市场并向海外扩张。
文章最后写道,几十年来,美国公司一直将中国视为终极目标:这里有庞大的市场、无与伦比的工厂。但从根本上说,他们似乎误解了这笔交易,他们以为自己是在雇佣一个承包商;而中共当局清楚,这是一种师徒关系。从摩托罗拉到苹果,如今又轮到特斯拉,这些美国企业都成了北京宝贵的“老师”,现在,下课时间到了。
3、中共银行业惊人变革 触动老百姓钱袋子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板块正经历一场惊人变革:中小银行加速获批合并或解散,今年前5个月已有184家小银行“消失”,这股“消失潮”不仅让银行经营面临前所未有困境,更直接触及百姓钱袋子,引发民众对存款保障的恐慌。
今年前5个月,已有184家中国小银行“消失”,数量是去年同期的7倍,并已接近去年全年的总量。此现象引发广大民众恐慌,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钱袋子。墙内社交媒体上,“大批银行倒闭,银行员工集体崩溃”的话题被热议。一位网友警示:“在银行有存款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个消息,这关乎你的钱袋子。有存款的要早做打算,银行是会破产的,你可能无法拿回存款。银行破产后,理赔额度最高只有五十万元,包含本金和利息。”其他网友纷纷跟帖表示,对老百姓而言,只能将钱分别存在不同的几家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以分散风险。
数据统计,仅5月16日,内蒙古就有120家小银行集体“消失”,数据还清晰显示,中小银行正在加速萎缩:2022年“消失”43家、2023年77家、2024年204家,而今年前五个月184家。银行业“消失潮”背后,是其日益艰难的经营现状,博主“大时局”分享的民众采访视频揭示了这一点,一位北京女市民透露,她的银行业朋友叫苦连天,称如今贷款“怎么都放不出去”,员工压力巨大,连周末都在跑客户,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员营销”放贷款。一位40多岁的男性市民受访时直言,银行日子“很不好过”,贷款根本放不出去,因为“市场上没有好客户——哪个客户不是负债累累、雪上加霜?”许多银行员工私下坦言,即使想“睁只眼闭只眼”给客户贷款,但“银行的贷款检测系统就把客户枪毙了”。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行业也正经历一场寒冬。各大金融机构、国有银行大幅降薪,导致许多曾被视为捧着“金饭碗”的白领一夜返贫,金融业失业潮不断扩大,行业内部竞争内卷加剧。事实上,金融行业的降薪潮已持续约三年。以高薪闻名的两大券商为例,中信证券人均年薪从2021年的94.7万元下降至2024年的77.98万元;中信公司人均年薪从116.72万元下降到64.26万元,几乎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