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三个其它严重经济挑战
除了川普政府已征收和威胁要征收的关税之外,中国还面临多项严重的国内经济挑战。此前,本专栏已详细列举其中的若干问题,然而,这份清单远非完整,还有以下三个挑战,每个都不容小觑。
首先是中共大肆宣传的领域:科技创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AI)方面。北京方面的说法是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很快就会超越美国。
西方媒体大多接受了中共的这种说法。尽管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现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这场竞争中仍存在差距。
此外,科技竞争的地位还需考虑其它因素。华盛顿正积极采取措施阻止技术转让给中共。川普政府实施了新的芯片出口限制,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贸易黑名单,禁止其从事半导体和其它跟先进战略技术相关的贸易。
除了美国之外,中国还有其它半导体供应来源,不过台湾不在其列。尽管美国的研发投入超过中国,但中国国内的努力仍有望将西方产品实现国产化。不过,禁令减缓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而美国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这一因素并非微不足道。
另一个挑战源于一些人所称的“财政空间”。它指的是刺激经济活动并引导其方向的财政能力。多年来,中国拥有充裕的“财政空间”,其公共债务极低,曾是全球的羡慕对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北京利用“财政空间”实施大规模刺激措施,有效缓解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但那是过去,北京在那场危机和新冠疫情、以及随后为帮助经济从房地产危机中恢复所做的努力,都增加了公共债务水平,如今债务已与GDP持平。
诚然,这一债务水平低于美国,但中国收入低、资本相对匮乏的经济将比美国更难承受债务负担。此外,中国还面临地方债问题,债务规模之大远超美国。
财政限制削弱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处理事务的能力,除此之外,中国还背负着过去政策失误所带来的负担。在疫情刚结束、为缓解始于2021年的房地产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冲击,北京向电动汽车、科技、航空航天、材料等行业投入了大量资金。
当西方和日本的外国买家将采购渠道多元化、不再只依赖中国时,这些投资造成了中国经济某些领域的巨大产能过剩。如今,外国买家减少,国内经济疲软,中共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的产能无人问津,投资实际上都浪费了。
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三个统计数据上。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已降至过去三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产能过剩导致生产者价格出现多年的通缩。过剩产能大幅降低了投资回报率,以至于很少有管理者有兴趣进行现代化改造,更不用说扩张了。
欧洲智库布鲁盖尔(Bruegel)表示,中国国有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已降至仅3.4%。私营企业的这一比率略高,约为5%,但远低于疫情前近10%的平均水平。
即便将这三个新挑战加到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清单中,也仍未全面反映其经济困境。例如,中国尚未感受到人口减少带来的长期影响,更严重的是,劳动力人口的快速减少对经济的冲击更为显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不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尤其是在华盛顿承诺将对中国施加更多经济压力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