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关税追杀 中企逃到这国求庇荫
随著美国对中国与东南亚产品加征关税,越来越多中国制造商将生产基地转向“埃及”,寻求关税避风港。
《南华早报》近日报道指出,自从美国总统川普在第一任期首次对中国征收关税以来,许多中国出口商将生产转往东南亚。然而,今年4月,东南亚也成为美国新一轮高额关税的对象。当时川普宣布,对来自东南亚的进口产品征收最高49%的对等关税,同时也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对等关税。尽管华盛顿此后暂缓实施,并将对中国的关税降至30%,但这些关税并未取消,若双方无法达成协议,这些措施将于夏季结束前重新生效。
高关税导致许多中国企业被迫将生产线多元化,“埃及”凭借其战略位置、相对稳定,加上埃及仅被美国课征10%的“基本”关税,成为中企逃生的“B计划”。不少中国投资者认为,埃及对美国存在贸易逆差,未来被加征高关税的风险相对较低。
当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美国与欧盟层层关税壁垒、地缘政治紧张与东南亚成本逐步攀升等多重挑战时,位于非洲与中东交界的“埃及”,正悄悄成为中资企业的新避风港。从苏伊士运河沿岸的经济特区,到开罗近郊的新行政首都,再到红海岸边的一座座工厂,中国制造正大举迁入埃及,这是否意味著埃及将成为中国新的“洗产地”基地?
埃及工人月薪 仅东南亚一半
埃及的吸引力来自其关税避风港与战略枢纽。在美国对等关税政策下,虽然非洲有51个国家被列入加征清单,但埃及仅被课征最低10%的关税,成为明显的“关税避风港”。
尤其埃及政府近年推动“黄金执照”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外资项目提供快速审核、一站式服务及税收减免,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讯等,以吸引更多国际企业落地,更因此吸引中资企业进入。
此外,随著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人力、土地、能源成本上涨,中资开始将目光投向成本更低、政策更优惠、地理位置更具战略价值的埃及。与中国、东南亚相比,埃及的人力成本极具吸引力,当地技术工人平均月薪约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另外,工业用地、能源价格与税收政策亦显著优于东南亚与部分新兴市场。
《南华早报》报道,在开罗郊外经营5家机车零件组装厂黄平(音译)注意到,近几个月来自中国的投资明显激增。他表示,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中国代表团来访,除了企业人士,还包括中国官员。他接触过的中国企业中,至少一半原本已在柬埔寨、泰国、缅甸或老挝设有工厂,如今则把埃及视为新的第二选择。
而埃及吸引中资的优势,低廉的劳动成本是关键因素之一。黄先生表示,埃及工厂的月薪通常仅为100至150美元,不到目前东南亚制造业工资的一半。这样的成本优势正推动当地纺织业快速发展。根据埃及服装出口委员会数据,2025年前4个月,埃及成衣出口超过10亿美元,年增22%。中国领先的纺织企业之一浙江彩蝶实业,便是进军埃及的代表之一。该公司今年初在当地投资1亿美元设立新厂,预计可创造4500个就业机会。
北京以“一带一路”支援埃及迁都
“苏伊士运河”不仅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更是埃及政府打造工业升级与吸引外资的核心地带。埃及地处苏伊士运河要冲,串联中东、欧洲与非洲三大市场,地理位置具高度战略价值,也因此在供应链重组趋势下,投资吸引力持续攀升。此外,欧盟与埃及的合作也进一步强化其优势。自2024年起,欧盟积极深化与埃及的经贸关系,包括支持国际投资论坛,目标是强化埃及在欧盟供应链中的角色,并吸引欧洲制造业投资,中资更看准这优势。
中资在该区的代表性项目,包括中国-埃及泰达苏伊士经济合作区,成立于2008年,近年迎来扩建潮,吸引超过140家企业进驻,涵盖纺织、机械、家电、建材、新能源等多元产业。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太阳能企业瞄准欧洲市场需求,借由埃及制造出口,规避欧盟对中国再生能源产品的贸易限制。广汽集团汽车工厂规划年产能10万辆,主要供应中东、非洲及欧洲部分市场。
埃及于2015年提出“迁都”计划,在开罗以东45公里外的一处沙漠地带规划一座占地700平方公里的“新行政首都”(NAC)区域,自此展开一个沙漠超级工程,并透过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承建计划,盖出非洲第一高楼“标志塔”。
然而,尽管中资进驻多数属于合规经营,惟部分企业或存“洗产地”之嫌。当前,美国、欧盟正针对疑似“洗产地”行为加强监管。例如,美方已要求对部分来自埃及、越南、墨西哥的出口产品进行原产地溯源调查。若企业被认定仅是转口或低度加工,仍可能被课征中国标准的高额关税。
数据显示,中国是埃及第4大债权国。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 Kiel)2023年的报告指出,中国身为多个非洲国家的债权国,扮演了非比寻常的角色。尽管中国的贷款也是由国家或透过国有银行发放,但北京方面收取的平均利率为3.2%,远高于其他国家债权国。
根据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旗下Fikra论坛的分析,2017至2022年,中国对埃及投资成长了317%,并对埃及享有巨额贸易顺差。这份分析指出,埃及从中国的进口额从2017年约80亿美元,暴增到2022年的144亿美元;埃及对中国出口额则从2017年约6.93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18亿美元。
资料照片:中企埃及在建项目
埃及民间忧心成中企殖民地
除了埃及之外,新加坡目前被美国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同样比多数地区都低,似乎也成为中国洗产地基地的下个选择目标。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报道,研究机构野村经济师瓦尔玛(Sonal Varma)日前发表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自今年2月美国总统川普首次签署对中国经济关税的行政命令以来,亚洲从中国进口商品增长明显加速,从2月份年增17.3%,到3月份和4月份平均增长21.7%,引发更多有关“洗产”的疑虑。有新加坡当地物流业者接到中国制造业者询问,如何申请原产地证书,要伪装成“新加坡制造”出口到美国。
尽管埃及官方普遍欢迎中资进驻,视其为推动工业现代化、创造就业、稳定外汇收入的重要途径。然而,民间亦有部分声音担忧过度依赖中国资本可能引发“新殖民”风险,或削弱本土产业竞争力。据了解,埃及政府正试图透过政策设计,引导外资企业提高在地化率、培养本地供应链,并限制仅进行简单加工的纯转口贸易模式,以维护经济主权与产业升级目标。
随著中国企业大举涌入,埃及面临工业用地短缺,土地价格随之飙升。《南华早报》指出,一名在埃及工作2年的土地工程师透露,过去半年内,主要经济区工厂租金已翻倍。此外,中企也将过剩产能转移至埃及倾销,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挤压所有人的利润。一名中国业者坦言,与2年前相比,公司利润已经减少一半。
中资企业大举进驻埃及,既反映中国供应链全球重组趋势,也突显在地缘政治风险与经济全球化碰撞下,企业寻求生存空间的现实选择。可以确定的是,埃及正加速融入中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这股“西移”浪潮背后,既有经济利益的计算,更蕴含深刻的地缘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