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战 中国出口商:压力来自越南
“看到川普拿出展板,我当时还挺高兴的”,中国长三角地区贸易商彭先生的话出人意料,他说的是4月2日白宫玫瑰花园,川普拿出展板,滔滔不绝地介绍他的新政——对近百个国家的“对等关税”。
这张薄薄的展板,对全球贸易体系,无异于一颗“重磅弹”,看得见的是金融市场的巨震,不易看到的是一线贸易商取消的订单和停下的工厂。
随后一个月,政策几经反转——对多国暂缓,对中国极速升级,中美瑞士谈判后又突然降温——包括彭先生在内的贸易商们,心情也随着这些国际新闻头条起伏不定。
竞争:不来自美国,来自越南
彭先生是一位贸易商,他们背后是广布于长三角的大小工厂,面对的是美国的进口商,但就彭先生而言,他主要做跨境电商,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面对美国消费者,所以他的贸易(傢具和宠物用品)链条非常简单——从中国工厂订货,在美国电商上架,直接发给美国消费者。
那为何看到川普展板上的第一行给中国加征34%的关税,彭先生“还挺高兴”?因为,同样一张展板上,第三行的越南,被加征了46%的关税。“第一反应是中国又有优势了,所以我心态放得很平,既然是无差别攻击,那么对中国反而是好事”。
“别忘了,关税已经不是第一天的事了”,彭先生介绍过去几年间中国外贸江湖的一个大变化——川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战后,不少企业就已开始试探性外迁,只是当时东南亚的产业链配套尚未成熟。随着时间推移,越南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到去年其所处的傢具品类已基本完成大规模转移。
但是这种转移对“大鱼”和“小鱼”而言不能一概而论。大型工贸一体企业凭借国内外双供应链布局更具抗风险能力;小型企业由于缺乏转移能力,面临的关税风险大得多。
彭先生处在中间,虽然也有越南的生产渠道,但主要从中国发货,因此他看重的不是美国施加了多少关税,而是那些先一步布局越南的同行们(其中不少是他的江浙同乡),面临更高还是更低的关税成本。
位于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一家企业,生产玩偶
“有个广泛的误解,就是越南劳动力成本更低”,彭先生解释,行内人测算,越南工人月薪为3000元人民币,但跟中国工人的工作市场、熟练程度、吃苦耐劳程度都没法比,实际效率要打七折,因此3000除以0.7,相当于4300元月薪,跟长三角的普工薪资已经差别不大。而且跨文化沟通不容易,使生产损耗更高,越南生产成本实际已高于中国。
而且过去几年,中国工厂的涌入,使越南土地租金从2022年的每月15元 /㎡ 暴涨至35 元/㎡,用工成本变得更高了。
所以,如果川普真的对越南加的关税比对中国更高,那么中国的成本优势反而凸显出来,彭先生的“高兴”即来自这里。
数据似乎也暗示着中-越-美之间的贸易关系。2025年第一季度,河内自北京进口商品约300亿美元,而对华盛顿的出口则达到314亿美元。事实上,如今中国大约四分之一的出口货物都需经由包括越南、柬埔寨在内的中间国家转运。
彭先生拍摄的145%高关税后的厂区
波折:停工、出货都很突然
然而,彭先生的好心情仅仅持续了一周——4月9日下午川普宣布,暂缓征收对越南等国的高额关税,在接下来90天内,只征收相同的10%“基准关税”。但对中国的关税不仅没取消,还加码到145%的高位。
“我们就完全丧失掉了出货的欲望”,彭先生用旗下的一把办公椅举例——国内采购成本约30美元,终端售价通常在45-50美元区间浮动。对华关税最高点,差不多成本骤增35-40美元,迫使终端定价飙升至80美元以上;而越南同行凭借10% 的关税优势,同类产品报价可稳定在55-60美元,两相比较,从中国出货,成本上已不可行了。
对于贸易商而言,日子还能忍,“大不了这几个月先不做了”,但是对于机器轰鸣的工厂而言是“绝望时刻”。彭先生介绍,比较残酷的一个例子是,当关税涨到145%了以后,他拿着原本合作的中国工厂的样品,直接寄给越南工厂来做,中国整个工厂只好突然停掉,因为小亏了话大家分担一下,如果关税那么高,就完全没办法,所以工人全部放假,仅仅维持最低运作状态,这个状态可能维持几个月,如果再不好转,就关掉工厂,所以当时业界估计7、8月失业率可能会比较高。
但需要提醒的是,彭先生代表的跨境电商虽然重要,但不是中美贸易的全部。
出口服务商GenPark的创始人兼CEO庞国强(Chris Pang)向BBC中文表示,彭先生这类的跨境电商,在中国对美出口上基本是“三分天下占其一”,而且相比于传统外贸,其增速极快,2023年出口增长将近20%。
庞国强(Chris Pang)表示,过去一个多月,他们大概有10万家之众,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以消费电子、快消品、家居及美妆等“轻快”产品为主,契合电商“小批量、快速迭代”模式,有效地补充了传统汽车、机械等重工业出口的结构短板。
工厂停摆的一个月,老板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要不要去越南”。经常往返中越之间的彭先生认为为时已晚,因为一方面越南的各项成本已经高了不少,越南明显过热,它完全依赖两国和美国间的关税差。而且投资落地要一两年,但是政策变化“一月三变”,等到了越南,说不定你钱投下去了,订单又回到中国。
果不其然,5月12日,中美代表在瑞士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145%的关税降低到
30%,另有24%的关税暂缓90天征收。
虽然依然比越南高,但彭先生表示贸易商们测算过,两国对美关税差,大概有40%左右的临界点,如果超过了,生意做不成,现在只有20%左右,“大家都要出货了”。
这个差值除了刚才说的越南土地、人工上涨,以及跨国沟通成本,还有两边工厂主的心态不一样:越南那边报价都不会太低;而中国的工厂主现在心态是只要不亏钱,甚至稍微亏一点点我都给你做,只为让工厂保持运转。由此进一步加大了两边的差距。
“4月9日对华关税陡升,很多货都出不去,仓库里大量库存;现在突然降关税,大家都加紧出货,因为海外仓库都快见底了;最明显的证据是,海运价格长得很快,六月初估计要4000美金。”
江苏省宿迁市的一家纺织企业
未来:90天后将面临什么
关税带来的扰动,对贸易商来说,不是好消息。对美国消费者来说也一样。
彭先生认为,这次其实价格还没来得及涨,因为如果无利可图,中国不发货,越南发;而如果美国执意要把越南、柬埔寨乃至更多的路都堵了,那美国消费者就会面临一个硬生生涨价的局面。
因为背后链条很简单——中国/越南工厂、贸易商、亚马逊的网购页面——当贸易商们无法通过绕路规避关税成本,他们会直接修改上调页面上的售价。
对于10万家中国跨境电商而言,90天后,如果关税恢复,他们可能要去东南亚的工厂提货,否则还是在中国。
更痛苦的是生产者,他们既不敢贸然出海,又不甘留下来面对更多不确定性。而且有两个关税以外的大背景:“中国供应链过剩显而易见”,即便不考虑关税因素,由于竞争太激烈,利润很微薄;另一方面,还要叠加美国人的通货膨胀,使他们减少了非刚需品的消费,需求也弱了。
而川普的高关税,加剧了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彭先生的悲观在于,即便90天后降低关税,压低价格以刺激美国消费市场,那么中国供应链的充足产能仍将导致行业陷入 “以价换量” 的恶性循环。贸易商为维持高周转,只能持续压缩利润空间,最终行业整体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 区别仅在于过剩规模的大小而已。
彭先生回忆,从行业亲历者视角看,关税并非决定市场兴衰的核心变量,2018 年中美贸易战加征25%关税,但同时疫情后美国政府向消费者发放现金补贴,跨境电商反而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一现象揭示了关键逻辑:美国市场的需求韧性本质上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 —— 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商品来源不过是 “中国直发” 或 “越南中转” 的形式差异;若消费力萎缩,即便实现本土化生产或零关税,也难以扭转颓势。
换言之,美国消费者的钱包厚度才是驱动贸易的底层变量。无论供应链节点如何迁移,“中国制造” 的性价比优势始终通过产能规模、产业配套等维度实现传导 —— 在彭先生看了关税无法改变这一点。
作为行业的服务商,庞国强(Chris Pang)反而认为,中小跨境电商比传统贸易商更有韧性、更灵活,在过去一个多月的冲击中,他们已经开始调整,比如分散渠道,从沃尔玛、亚马逊,扩展到TikTok和独立站等;再比如,开始研究泰国、墨西哥设立贴牌厂的可能,甚至走的比较靠前的,已经开始介入AI技术,成功实现在库存管理、物流优化和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降本增效,“所以路很多,还是有希望做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