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兴太早?“外科手术式打击”还在后面呢
中国出口订单暴增?别被关税降级迷惑,外科手术式增税还在后面
墙内自媒体火星宏观文章:中美贸易谈判后关税表面降级,但实际税率仍处高位,中国对美44%,美国对中51%。且川普计划对制药、半导体等战略行业实施定向增税。媒体渲染“订单暴增”缺乏数据支撑,高关税迫使进口商转移供应链。未来90天谈判若未果,关税或再升24%,贸易不确定性加剧,企业将面临更严峻挑战。
一、中美瑞士贸易谈判的声明公布后,“中国出口订单暴增“爽文霸榜自媒体。
上周一中美公布了瑞士贸易谈判的声明,宣布在中美各自的关税基础上,美方将今年新增的全面关税从145%下调至30%,中方将今年新增的全面反制关税从125%下调至10%,中美另外保留24%的关税暂停90天,继续磋商解决。
声明一经发出,一些不了解贸易战内情的人,以及一些类似胡锡进纯粹为蹭热点的人,即天天在自媒体上发表又赢了、赢麻了的观点。还有一些媒体和一些学者,为了蹭热度,使用有悖逻辑的耸人听闻的标题,宣称中美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72小时后,外贸订单暴增。
再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勇,作为堂堂北大教授也使用民粹网民口吻,在题为《中美大幅降税后,中国订单暴增,川普发现,中方还是不买美国货》一文中,除了“不少中国出口企业就收到了美国顾客要求加快交货的电话“这句恢复原有订单出口的话,再也找不到他所说的”中国订单暴增“表现在哪?”中方还是不买美国货“体现在哪?!难道这个北大教授想别有用心地通过这种方式告诉美国,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风险很大,因为降低关税后中方还是不买美国货,但美国对中国的订单暴增,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还会继续扩大?
“中国出口订单暴增“爽文霸榜自媒体
二、已有的关税水平已经完全抵消了出口退税赋予中国产品的低价竞争力,来自美国的新订单减少已成事实。
这些人发文渲染“中美大幅降税后,中国订单暴增“,不仅完全没有事实依据,连捏造的依据都没有,纯粹就是文不对题忽悠读者。实际上,从正常的商业逻辑和关税水平来看,美国对中国的订单不仅不可能在90天谈判结束前”暴增”,来自美国的新订单恢复到去年同期正常水平都不太可能。
5月14日,三郎在《90天内中美互相出口的实际关税,以及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用客观的数据和大家分析了瑞士谈判声明公布后的90天内,中美互相出口的实际关税水平其实已经非常之高了。三郎按照公开的资料计算,2024年底,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平均税率大约为21%;中对美征收的不包括特定产品关税的全面关税平均为22%,增值税平均为12%,消费税平均四舍五入后为0%,合计为34%。
瑞士谈判声明公布后,保留的新增加的关税,美国对中国为30%,中国对美国为10%。
新老关税合并计算,在对暂停的24%的关税进行谈判的90天内,中国出口美国面临的实际关税为51%,美国出口中国的实际关税为44%。按照这样的关税水平,中美目前的互征关税水平,均为全球最高水平。
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关税比川普第二任期之前增加了30个百分点,按百分比计算,中国出口美国的关税增加了1.4倍。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出口退税税率最多为13%。美国新增30%的关税,完全冲抵了出口退税13%赋能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关税决定着进口商品的价格!从经济学原理中价格对需求的影响角度,北大的王勇教授、21世纪经济报道的编辑们,是如何能够得出美国对中国的关税上涨了1.4倍,美国对中国的商品订单还能暴增的结论?难道美国进口商真的是人傻钱多?
催促赶快将原有订单装船出货,倒是符合商业逻辑。欧美人做生意比较诚信,下订单的时候就会支付三分之一的定金。不像我们的某车企大厂,下了订单不付款,交了货也不给钱,给一张内部供应链期票,至今已欠供应商三千多亿。关税增加了30%,刚好与定金差不多。不要货,损失定金。在90天内出货,美国出口商算上定金也不亏,还履约了合同。
三、面对悬而未决的24%的关税,美国进口商也只会一边观望一边转移订单至关税低的供应商。
中美日内瓦贸易谈判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明面上就是24%的暂停关税。如果双方在90天内能够化解积重难返的贸易矛盾,这24%的关税即可取消,否则,90天后中对美的关税将从51%增加到75%,美对中关税将从44%增加到68%。
对于大多数中国或者美国的出口商而言,68%或75%的关税,都是灭顶之灾,将会导致事实上的贸易中断。
面对这样巨大的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对于替代性较大的或者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而言,中美出口商都不太可能去增加新的订单。
因为从下订单到生产备料,至少需要1-2周,从生产到验货到发货,至少需要1-2月,从发货到运至美国码头,则需要2-3周,90天的时间对于现货是够用的,对于新货则时间不够。如果拖到90天之后才能收到货,对于美国进口商而言,其关税则有可能要从51%增加24%到75%,其进口成本突增47%,大多数美国进口商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商业决策。
因此对于美国的进口商而言,转移订单,或者转移供应链,是他们应对不确定性的唯一确定性。比如苹果在川普宣布对等关税的第二天就宣布今后在美国销售的iPhone,将全部从我们在这转移到印度工厂生产。中美日内瓦谈判之后,他们也还是维持这样的决策,唯一有可能变化的,是印度制造还是美国制造而已。
而国内准备去美国投资建厂,将原来的国内生产出口美国、改为美国生产销售美国的企业,也并未因为日内瓦贸易谈判声明而改变已有决策。
实际上,中美出口商、进口商面临的关税不确定因素,还远不止90谈判期的24%的关税,还有更多不确定的因素悬而未决。
四、不要被关税降级所迷惑,川普对特定行业外科手术式增税还在后面。
尽管最近有关税降级的迹象,但川普正在为制药、半导体和关键矿产等战略行业的新一轮定向关税征求意见、制定方案、进行论证、奠定基础。
这意味着,虽然白宫可能仍会采取一些关税削减措施,但川普的关税政策带来的最坏情况有望成为现实。
到目前为止,川普的关税相当广泛,对世界大部分地区实施了 10% 的基础关税加征,中国和加拿大除外。
与此同时,川普还在其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宣布了一些针对特定行业的关税——例如对汽车以及钢铁和铝征收的25%关税,但对个别国家宣布的关税要多得多。
虽然欧盟、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受较高税率约束的国家,已经获得了一些短暂的缓和,即暂停川普的“解放日”关税 90 天,但大多数经济学家怀疑这并不意味着宣布川普关税战的永远结束。
瑞银首席投资官马克·海菲尔(Mark Haefele)周四在《财富》杂志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写道,美国关税存在许多下行压力,包括“越来越多的法律挑战和总统工作认可度的稳步下降。共和党立法者还可能担心,高关税实际上可能会通过减缓经济增长和转移贸易来减少税收......而且在贸易战升级的情况下,官员们可能会面临选举压力,要求为受到其他国家报复性关税损害的行业提供财政支持“。
但是,马克·海菲尔指出,尽管有无数理由继续缓和局势,瑞银并不相信唯一的路径是关税下降。
马克·海菲尔说:“尽管存在降低关税的压力,但在对制药、关键矿产、木材、铜和半导体等战略行业进行贸易调查后,川普也在为从今年夏天开始更外科手术式地提高关税做准备”。
比如制药。到目前为止,药品一直免征关税,但本周川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推动采取行动降低药品价格。如何降低药品价格?川普的答案是在美国生产并在美国销售。这就势必需要对进口药品课以高关税。
在半导体方面,川普曾公开表示,他希望鼓励芯片制造商在美国生产。
上个月,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网站 Truth Social 上写道:“在即将到来的国家安全关税调查中,我们正在研究半导体和整个电子产品供应链。已经暴露出的是,我们需要在美国生产产品,我们不会被其他国家挟持,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它们将尽其所能不尊重美国人民” 。
目前,加拿大木材免征关税,但川普指责邻国在这些商品上“欺骗了我们”。
川普还下令调查铜进口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并对关键矿产采取类似行动。
马克·海菲尔认为,川普的产品关税可能会更持久,并且具有更少的剥离和国家豁免,因为川普专注于战略部门。瑞银估计,对这些行业征收 25% 的关税可能会使美国的有效关税税率再提高 4 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