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拒绝效仿普京” 宋楚瑜如是说
就本次中国主席习近平外交访问俄罗斯,法国《快讯周刊》特别采访了也是前台湾省长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宋楚瑜向快讯周刊指出:“习近平拒绝效仿普京进行军事冒险”,是习近平此次俄罗斯外交访问的亮点。
《快讯》:欧洲各国于5月12日星期一在伦敦举行会议,继续向弗拉基米尔·普京施压,并敦促他同意停火。您认为,中方对此点持有何种立场?
这是原则立场。实际上,中国正在采取一种更加微妙和务实的立场,以避免更直接地卷入冲突,维持普京政权的运转,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作为和平缔造者的形象。
中国对美俄之间的双边倡议非常谨慎,因为它们让中国感到被排除在外交进程之外。然而,这种不满并非针对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所特有,因为北京在俄与朝鲜的接触问题上也持同样的立场。
最重要的是,习近平关心的并非和平,而是和平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实现,以便中国能够维持并加强其影响力。虽然他支持停火原则,但他可能反对在美国或欧盟的庇护下强加或谈判停火。
《快讯》:然而,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战争力量的支柱了啊!
宋楚瑜:您说得对。自2022年2月以来,中俄关系的缓和显著加速。弗拉基米尔·普京入侵乌克兰,使中俄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尽管这种贸易额在过去十年里一直在稳步增长。
自2020年以来,两国贸易总额翻了一番,到2024年达到2450亿美元。俄罗斯主要出口化石燃料和自然资源,而中国主要出口汽车、农业机械和电子产品等制成品。
从政治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双边关系能像俄中关系那样紧密持久。习近平和普京三年来已会面或通话十余次。两国外长王毅和拉夫罗夫同期也已互访18次。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的会面次数可谓相当可观!从根本上讲,两国秉持着相同的世界观,即致力于构建一个替代性的多极世界秩序,并在此秩序中发挥关键作用。
最后,这种结盟在社会领域也得到了体现。跨境活动持续增长,两国学生交流日益增多……这些都是两国日益深入融合的具体要素的体现。
《快讯》:但您也表明,这种和解是有“限度”的……这些限度是什么?
宋楚瑜:我们只要看看两国在联合国的投票情况就能明白这一点。2018年,中国和俄罗斯在安理会96%的投票结果相似。到202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83%。在联合国大会上,这一比例从77%下降到66%。这种下降主要源于两国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的分歧。
中国官员的一些声明对这些分歧进行了非常明确的阐述。例如,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就提到,不遵守国际法将是俄罗斯不应逾越的红线。2023年4月,时任中国驻欧盟大使傅聪明确表示,与俄罗斯的“无限”伙伴关系大多只是说辞,中国并不支持莫斯科在乌克兰的战争。
此外,北京否认支持俄罗斯在战或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与派遣军队参战的朝鲜的做法不同,中国更多地保持低调。
《快讯》:为什么中国没有在俄乌冲突中给予俄罗斯更多支持?
因为中国非常清楚自己无意这么做。事实上,考虑到西方制裁的担忧,中国恰恰相反。在冲突中对俄罗斯提供更多具体的支持,将使中国经济面临严重后果,尤其是对其在欧美的出口市场,而这些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国内稳定仍然至关重要。
中国当然需要与俄罗斯建立关系,但它拒绝追随莫斯科的军事冒险。中国目前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或者说,它正试图充分利用这种关系,但最终也仅此而已。
《快讯》;这种不对称的关系,不是对中国有利吗?
宋楚瑜: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日益加深,这是真的,尤其是在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但北京也需要莫斯科,尤其为了对抗西方影响力并加强其战略安全。如果没有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将面临真正脆弱的处境。
对于这点,你说对了,俄罗斯对北京的依赖或许更加明显。如果没有中国的经济支持,莫斯科将无法维持其战争力量。西方公司撤出俄罗斯后,中国完全主导了俄罗斯消费市场,例如:向俄罗斯销售汽车、制成品等等。这对俄罗斯来说至关重要,尽管欧盟和印度等国家仍在与俄罗斯进行自然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贸易。
近年来,莫斯科相对于北京的战略回旋余地也大幅缩水,这毋庸置疑。十年或十五年前,俄罗斯深谙如何利用中日之间的竞争,为西伯利亚输油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如今,这几乎已成定局,因为普京除了与北京结盟之外,别无他法。要概括中俄关系,我们可以说,两国同床共枕,却怀揣着不同的梦想。
《快讯》:中美两国刚刚宣布暂停部分关税90天……这是习近平的胜利吗?
宋楚瑜:我认为我们不能称之为习近平的“胜利”。考虑到美国的政治背景,这合乎逻辑。大选临近,唐纳德·川普正面临西海岸一些港口业务活动放缓的局面,这是他加征关税的直接后果。 为了避免消费品短缺和新一轮通胀飙升(这将损害美国家庭,进而影响共和党的选举结果),川普政府别无选择,只能迅速找到妥协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竞争的结束。这只是一个暂停,而非贸易战的结束。
就中国而言,这种绥靖政策显然符合其自身利益。在官方言论的背后,中国的经济形势令人担忧:投资者信心正在减弱,北京需要稳定。习近平必须考虑到,在当前形势下,达成一项不质疑潜在战略竞争的临时协议——从而在中国公众眼中保持坚定的形象——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妥协方案。
事实上,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对美国来说,找到中国进口产品的可靠替代品是可能的,尽管成本高昂。然而,对中国来说,取代美国市场则要困难得多。
中国似乎正在利用唐纳德·川普政策所打开的机会之窗。今年4月,习近平访问了东南亚国家,本周一又会见了多位拉美领导人……
中国显然正试图将自己定位为西方世界秩序的替代者。但这一战略并非始于唐纳德·川普上台之时,而这比较是长期活络发展模式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2013年习近平上台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此后,北京出台了多项旨在构建反模式的举措:扩大金砖国家、强化上海合作组织(SCO)、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二十国集团和联合国框架内开展倡议等等。
这一雄心基于更广阔的愿景,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源自中国帝制传统(“天下”),习近平正在将其应用于当代地缘政治,以推广以中国为中心的模式。
但必须牢记,中国崛起的势头依然充满矛盾。一方面,中国正试图填补自唐纳德·川普上台以来美国相对退出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所留下的空白。例如,在非洲,中国正在增加d诺。另一方面,中国正努力提供真正的替代方案。
与美国项目相比,中国的对外援助项目规模仍然有限,而且缺乏透明度。此外,孔子学院等文化影响力工具与美国和欧洲的非政府组织相比显得黯然失色。因此,中国越来越追求增强在地区的影响力,但其模式仍然主要以国家间合作为主,以政府为中心,但是对地方动态的锚定作用则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