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填补AI应用空白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专家指,本次发射在全球居于领先和前瞻地位,是太空人工智能(AI)应用的有效尝试。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尚无可比项目公布。
5月14日12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图片
宣沅(香港)科技交流中心研究员宋忠平14日接受中通社采访时作出上述评价。据中国《科技日报》,本次发射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完成。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共有12颗卫星。首发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打造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星座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首发星座的建设将构建未来算力网络,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本次发射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宋忠平告诉中通社,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在算力,若要在太空大量使用人工智能,就必须把基于太空的算力提上去。中国这一次发射任务就是要提高天基航天器的算力,建立天基算力系统,从而为未来航天器在太空的各种实际应用提供可依托的平台。面向未来,可展望基于大数据、超级算力的人工智能在天基系统上被广泛应用。
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将人工智能带上太空,承载着多个“首次”。该任务是国星宇航发起的“星算”计划首次发射,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任务代号“021”是指“0 to 1”,即从0到1,喻意实现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零”的突破。
据公开资料,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星宇航)是一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民营科技公司,创立于2018年,如今已成AI卫星互联网领域“小巨人”。去年9月,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香港青年科创号”,并完成在轨卫星运行AI大模型技术验证。该卫星由国星宇航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同研发。
之江实验室则是浙江省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成立于2017年,坐落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由浙江大学等院校支撑、企业参与,提供科技创新平台。
本次国星宇航与之江实验室合作完成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折射出中国航天、人工智能等科创生态中愈发多样化的参与格局,以及未来可期的蓬勃生命力,还有跨地域合作能力。
去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之江实验室发布了“三体计算星座”计划:将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建千星规模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当时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算力成本决定了我们的创新成本。”“三体计算星座”的提出,是为应对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算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