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难介入“巴铁”和印度之战
汤名晖评论文章: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喀什米尔问题由来已久,作为大英帝国遗留的负面殖民遗产,两国的冲突早已超越殖民历史的问题。历经冷战时期的中印边境冲突,作为地区新兴势力的中国正在尝试成为地区行为者,试图开通前往印度洋的廊道,确保自身的能源与贸易路线安全。
2025年4月底,印度控制的帕哈甘姆发生袭击事件,造成26名游客丧生。印度指责巴基斯坦纵容恐怖主义,并宣布中止执行《印度河水条约》,称在巴基斯坦停止支持恐怖活动前不让其分到一滴水。巴基斯坦否认涉案,警告印度切断水源将被视为宣战行为,并誓言反击。印巴双方再次紧张,驱逐外交人员、关闭边境并交火,中国通往印度洋的关键廊道也受到影响。
从事件的表像来看,当前冲突围绕著喀什米尔问题与印度河水资源纷争,但更深层的地缘政治动因和大国博弈同样不容忽视。如果巴基斯坦局势不利或是冲突升级,从中巴走廊到“一带一路”都难以规避影响。
“一带一路”与“珍珠炼”将受影响
中国在印度洋的地缘布局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是以陆路的形式,通过西部通往巴基斯坦的中巴经济走廊,试图以“中巴经济走廊”突破“麻六甲困局”。其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海行经印度洋的区段,这一段又被西方称之为“珍珠链”(String of Pearls),并且早于“一带一路”之名问世。
这次的印巴冲突造成的风险主要反映在陆路方面,由于中巴经济走廊北段的喀喇昆仑公路北段通过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尔地区,刚好就会经过这次事件发生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Gilgit-Baltistan)。过去印度曾多次指责“中巴经济走廊”非法经过印度领土,使得中国无法完全置身事外。中印之间方才缓和边界冲突,如今一波方平,一波又起议题,使得中国不便再介入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争端。
2025年4月底,印度控制的帕哈甘姆发生袭击事件,造成26名游客丧生。印度指责巴基斯坦纵容恐怖主义。(美联社)
中印缓和边境问题疑似入局
在印巴冲突之前,印度与中国于今年才缓和边境问题,旋即印度便将目光放在巴基斯坦,其中的转变不无巧合之处。2024年12月18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在北京举行第23次会晤,建立六点边界问题处理共识。2025年3月25日,中印举行第33次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会议,中印边界暂时迎来自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Galwan River)冲突以来的缓和。
中印边境问题落幕仅月馀,印度便将资源与注意力转向印巴边界的喀什米尔地区,实际上锁定的仍然是与中国利益攸关的中巴经济走廊。中印两国绕了一圈,不过是将压力转移到作为代理人角色的巴基斯坦,今年3月份的协议实际上并未让中国取得南亚边境的安宁。
4月22日冲突发生后的一周,中印两国外长才在4月29日结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金砖国家外长会议。双方作为金砖国家的核心成员,中国又需要全球南方的支援来面对新一波美中关税战。若在此时让和印度的关系再度转坏,或是与巴基斯坦明白的对抗印度,影响所及将是金砖集团,甚至是全球南方的分裂,美印也能够有更强的黏著性共同对抗中国。
印度的沙盘往回推,不晚于去年底的第23次会晤,此时正好是解放军高层动荡之际,军委会的空缺与幕僚作业的停滞,都有可能造成军方高层的决策出现遗漏。当时的政治氛围,不利于向上呈报真实的意见,政治上的考量若凌驾专业,更有可能对印度以及整体国际战略的环境发生误判。
唯有美国能有效控管情势
从美国的立场来看,没有比中国崛起更重要的地缘政治课题,美印关系因此日益重要,美国、印度与中国也因此形成微妙的战略三角关系。借由印度强势对抗巴基斯坦,可以间接削弱中国经营巴国的成果,使中国难以顺利推进通往印度洋的战略通道。
美国外交学者马克斯·艾布拉姆斯(Max Abrahms)于2025年4月的“振兴印度峰会”(Rising Bharat 2025)上直言:“从美国战略角度看,印度被视为遏制中国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美国又不希望南亚局势失控拖累自身,以川普的风格而言,会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冲突。
综观美国手上能够抑制风险升级的政策工具,主要有美国与印度签署的四项协定,分别是:《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Logistics Exchange Memorandum of Agreement)、《通信相容与安全协议》(Communications, Compatibility and Security Arrangement)、《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定》(Bas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 for Geo-Spatial Cooperation)。
这些协定构成美印之间在联合情报与指挥控制等多项共同规范,逐渐使得印度军队的底层语言更为美式,同时也逐渐降低以往的俄系军备使用比率。因此,情势的升级与否,以及是否在情报和武器系统上开放绿灯攻击巴基斯坦,美国的决策至关重要,情势是否能升级,或是仅限于过往的边界性质的有限战争,都还是要看美国愿意支持印度到甚么程度。
在巴基斯坦这一侧同样如此,例如:印巴两国都有采购MQ-9系列无人机,印巴两国若需要使用无人机攻击对方,都必需得到美国一定程度的谅解,巴基斯坦的F-16战机同样如此。
此外,巴基斯坦军方传统上与美国关系密切,前军事强人穆夏拉夫(Pervez Musharraf)更是典型的案例,1999年政变后的受到美国的默认支持。至今美国对于巴基斯坦军方的影响仍然稳固。诚如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Khawaja Muhammad Asif)所言,巴基斯坦帮美国干了不少脏活,其实也反映至和美国的共生关系,两国之间有著中国难以用金钱替代的“黑盒子”,即使是“巴铁”情谊也有玻璃天花板。
美国、印度与中国现形成微妙的战略三角关系。(资料照片/美联社)
“巴铁”情谊前景多舛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场合扮演“调解者”的角色,从俄乌战争到沙乌地与伊朗复交,以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中,都能看到中国的身影。中国在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穿梭,同样也是为了“一带一路”在印度洋区域的稳定,“巴铁”情谊不过是基于地缘叙事的建构。
巴基斯坦邻近伊朗,中国有同样的动机避免发生战事,但是与伊朗不同,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超过千亿美元,必需更照顾巴基斯坦的情绪。这反映出中国根据自身在区域中的“位置”来调整叙事,强调的是其和平维护者的角色,而非直接卷入敌对的主体,因此无法打破与印度刚完成的协调,积极援助或是表态支持巴基斯坦。
2025年2月6日发布的中巴联合声明,双方申明将进一步深化高水准合作,加快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但是从2020年开始,巴基斯坦就在尝试与重新谈判债务和投资协议,中国甚至强硬要求巴基斯坦偿还14亿美元的企业欠款。面对现今的冲突,巴基斯坦未能取得中国在安全上的支持,同时还无法向作为最大债主的中国谈妥新的援助条件,无疑是对“命运共同体”的讽刺。
※作者为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东协经济贸易文化发展协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