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战略——川普“乱政”的一种猜想

忘川边的但丁 2025-05-07 11:59+-

  “他可不是乱打的哈,我看他是有beer来!”

  在正式开写本篇文章之前,先讲一个生物学上的有趣故事:

  桉树是澳大利亚森林中的优势物种,在森林覆盖率20%的澳大利亚,桉树的所占的面积达到了其中的80%。但非常奇怪的是,桉树这个树种的很多“个性”却似乎是为了“毁灭自身”准备的。

640 (22).webp

  这一点我们从桉树,尤其是蓝桉的一个绰号“汽油树”,就可窥见端倪——桉树浑身上下都含大量易挥发的芳香油(桉树油),特别是叶子,就以其明显的油腺斑点(oil glands)而著称。在天气炎热时,桉树油会在高温下挥发,使整片桉树林都氤氲在这种易燃气体中。当挥发的桉树油与尘埃、水蒸气以及阳光等混合,还会在空气产生一种诡异的蓝色雾气。蓝桉由此得名。而蓝桉所散发出的这种蓝雾,让旱季的澳洲森林宛如一个一点就着的汽油桶。

  此外,桉树本身还提供大量易燃的材料,它们在地面积攒的可燃物也远超其他植物。那厚厚一层的剥落树皮和残枝落叶,会使火势发展更加迅猛,犹如“釜底加薪”。

  所以,只要碰上高温天气里的一点点火星,成片的桉树林就会瞬间着火。引发一场现代技术都难以扑灭的森林火灾。

  也正是因为桉树的这种特性,澳大利亚周期性的森林火灾,几乎成为了这片土地无可避免的一种宿命。

  但从进化论的观点去看,桉树进化出这种易燃特点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一种生物怎么会在自然筛选中进化的善于毁灭自己呢?

  可是再向下分析一层,你会发现桉树这种看似“愚蠢”的做法下,潜藏着一种恐怖的“精明”——因为桉树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澳洲本就容易发生的火灾,而是与它同生态位竞争土壤和水热资源的植物,以及啃食它的天敌。每一次森林火灾,都相当于一次自然环境的“清盘”,桉树自身遭遇了损失,可是它的竞争者与天敌也一起被大批烧死了。这个时候,桉树可以利用它木质部更抗燃,种子和枝杈生长更快的优势,抢先在焦土上争夺水热和土壤。由于桉树成材快,同生态位竞争者在这个时候是难以与它竞争的。于是桉树可以迅速成为废土上优势物种。而等到其他竞争者迎头赶上,吃它的各种天敌繁衍日多,桉树这个“纵火犯”所策划的下一场大火,又很快要到来。

  由此,毁灭整片树林的森林大火,对桉树而言,反而成为了它打击对手、巩固自身的“守护神”。这个生物就用这种神奇的方法维持住了它在澳大利亚的生态位优势。

  前两天我在和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对谈时想到的,这位朋友聊到目前美国总统川普掀起的贸易战和在俄乌战争中适得其反的糟糕“调停”,他说美国目前的大多数精英阶层也不看好川普的做法,但很多美国人却怀有一种奇特的信心,认为即便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真的被川普的一通“王八拳”搞乱了,引来了两次世界大战那样乱纪元,美国凭借其自身独特的地理和制度优势,也会是从这场世界世界性危机中率先“复苏”的那个存在。

  他这样一说,我一下子想到,可能川普本人也未必没有打这种算盘——你应该记得今年二月的时候川普和泽连斯基在白宫的那场灾难性的会面,在那次会面中,川普一再念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有两片宽广的大洋把我们(和你们)隔开”——这个思路其实也是美国一直存在的孤立主义传统一再强调的事情。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讲过,美国总统胡佛在1930年签字批准的《斯穆特霍利法案》,与川普此次上台后的贸易战政策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导致了一战后世界贸易经济体系的解体,各国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甚至间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胡佛的那次盲动,是否就一定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有害呢?其实这个事儿也是难说的——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欧洲乃至亚洲都打了个稀巴烂,而美国因为独处一隅得以独善其身,还通过战时特需加速发展自身,到了战争后期,美国再适时的跳出来收拾残局。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片废墟的旧世界宛如大火过后的澳洲森林,英法德日等大多数美国的竞争对手都元气大伤或者彻底失败。这个时候美国再宛如桉树一般出来收拾惨剧,于是才有了持续至今的美国独霸的世界格局。

  所以这样一思考的话,你还会觉得胡佛总统当年的盲动对美国只有害处么?他也许真的是再“下一盘大棋”,只不过与易燃的桉树一样,这盘“大棋”是他无意之中凑成,而并非有意下成的罢了。

  而如今,那些对川普上台后这通“王八拳”保持乐观态度的美国人,他们大约也有类似的心态——这小子是在胡作非为,可能引发世界的新一轮“森林大火”,但美国会是在这个乱纪元中最先复苏、最终得利的那一个。大火不要紧,只要受损更多的是我的竞争对手就行。

  这可能真的是美国精英阶层正在大的算盘。——面对多年“恒纪元”生长起来的竞争者,美国可能正在利用川普这个“纵火者”重启曾让它走上霸权的“桉树战略”。

640 (23).webp

  上述启发,是我最近在读中信出版社的一本新书《论美国——美国外交及外交政策史》时得到的。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撰写的美国外交史,该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叙述了从建国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到21世纪的川普,250年来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在这本书对美国孤立主义传统的叙述中,你就可以鲜明的感觉到美国外交战略的这种“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

  1789年,华盛顿在卸任总统时,在其著名的《告别词》中就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独特的建议——“我们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我们因此可以在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平和战争问题上做出自己的抉择。”

  这句话简洁的翻译一下,其实就是美国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禀赋,让它有资格“隔岸观火”。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1848年革命、克里米亚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被动的使用了这项“隔岸观火”的技能,几乎什么都没有做的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对欧洲老牌列强实现了赶超。

  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美国的外交政策似乎已经开始主动的去利用这项优势——1929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和随后胡佛颁布的《斯穆特霍利法案》其实相当于一场烧毁了旧世界经济体系的大火,而美国则在这场大火中烧毁掉了它既往的竞争对手,并让自己浴火重生。

  甚至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也在与苏联的竞争中采用了相似的战略,比如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美国自身确实在危机中受创甚巨,但受伤更严重,让自身的原有战略计划发生扭曲和解体的,其实反而是它的竞争对手苏联。苏联在70年代对国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最终为自身的解体埋下了隐患,而美国则再次成为了那个经历“森林大火”幸存下来的世界霸主。

  在看过《论美国》中美国在历次外交争衡中如何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之后,你真的会对眼下川普发动的乱战有不一样的理解——这是一个满世界点火的家伙,但他引燃的火灾,真的一定可以轻视么?未必,也许这可能又会成为美国的一种策略。

  佐利克是一个美国外交的资深局内人,他将毕生积累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倾注笔端,使政治家的敏锐洞察与学者的深刻思考结合起来。书中梳理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轨迹,总结了美国与世界互动过程中遵循的实用主义精神,并辨析出五个关键传统:

  对北美的重视,

  对国际贸易自由的重视,

  对同价值观同盟关系的维护,

  对公众和国会支持的依赖,

  美国承担着宏大使命的想象。

  其实时至今日,佐利克梳理的这五条底层逻辑仍是解读未来美国外交政策的一把钥匙。川普眼下政策的一通乱拳终究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美国的外交政策依然会恢复到上述五条的基准中去。

  而佐利克也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底层逻辑做了非常精彩的梳理:他总结说,美国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其实长期试图扮演三个角色:

  第一是精明的商人,即美国总试图通过打开对中国的市场,为自己争取足够的大的利益。这种与中国人做生意的动机,曾经促使美国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时对中国采取非常友好的态度,但当美国人的“商人期望”落空、认为中国无法对他们敞开市场时他们的失望也是强力的。

  第二是警惕的博弈者,即美国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是一个有着强大潜力的国家,一旦中国的国家实力增强,美国就会衡量中国到底会成为它的对手还是同盟。这个甄别将决定美国对华一个时期内的态度。

  第三则是热忱的传教士,佐利克认为美国的角色属性在大多数外交史中可能被忽略了。但是美国作为一个以清教徒为底色的国家,对中国确实有着非常强烈的“传教冲动”,这个冲动不一定是宗教上,也包含希望中国在价值观上与美国是否能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协同。美国看到这种希望时就会对话友好,反之,中美关系则会走向转冷。

  商人、博弈者、传教士,这个三个角色所构成的联合曲线,最终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兴衰。我觉得佐克利的这番总结,其实是非常到位的。

  总的读下来,《论美国》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好书,你既可以把它当作美国外交史来读,从该书为你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外交故事中获得启发,也可以将其视为一本反思美国外交原则和对华政策的外交专著,因为作者即是学者、同时也是美国政策制定亲身参与者,他的总结与反思,很值得一看。

  而我从这本书中所得到的启发,就是美国的外交政策演进史,的确很想是一部“生物进化史”,美国外交政策在长达250年的“外交进化”中所产生的许多策略——比如掀起一场“森林大火”从中乱中取胜的“桉树战略”,其实未可轻视与小觑的。

  • 最新评论
  • 求真知

    不管川普如何离谱,好像总有人会想方设法替他辩白。你这个宏论更这个可有一比:“It became necessary to destroy the town to save it.”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