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涌动 习赴红场阅兵恐有去无回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即将于5月7日至10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莫斯科红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这一举动在当前俄乌冲突持续、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无疑将全球目光聚焦于中俄关系的深化以及潜在的风险与挑战。时评人吴建民认为,习近平此行不仅是对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再确认,更是一场充满风险的地缘政治豪赌,其背后折射出全球新格局下的复杂博弈。
中共即将崩溃 习近平恐成最后执政者
美国退役空军将军布莱恩‧霍尔特(Blaine Holt)近日在《新闻周刊》(Newsweek)撰文指出,中共正面临崩溃,习近平恐成其最后执政者。习近平以反腐为名清洗军方,却连忠于己的1300多名军官与80多位将军也遭清除。霍尔特认为,军委副主席张又侠或成反制习的力量。
霍尔特警告,中共可能以军事行动转移焦点,诬蔑美国为问题根源。他呼吁川普坚持强硬政策,防止中共利用妥协争取喘息,同时警惕其内斗与冒险行为。中共的渗透与操控全球项目虽傲慢,但经济与军事困境使其难以招架美国的贸易重击。
习近平红场阅兵的象征与现实
在这样的北京之下,习近平选择将赴红场阅兵。
吴建民分析指出,红场阅兵作为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的传统活动,历来是展示其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舞台。然而,在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的当下,2025年的阅兵活动显得格外敏感。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于5月8日至11日实施单方面停火,试图为这场国际盛事营造和平氛围,吸引包括习近平在内的多国领导人参加。然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明确拒绝停火,并公开警告,无法保证5月9日赴莫斯科的各国领导人安全。此言一出,立即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泽连斯基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俄乌冲突现实的直接反映。俄乌战争的持续使得莫斯科的安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红场阅兵作为高调的公开活动,无疑成为潜在的袭击目标。从恐怖主义到地缘政治对手的针对性行动,甚至俄罗斯内部的反对势力,都可能利用此次活动制造混乱。更令人担忧的是,历史上不乏领导人在阅兵式上遭遇刺杀的案例,例如1981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在阅兵式上被刺身亡的惨剧。这一事件至今仍是各国领导人参加类似活动时的心理阴影。
习近平选择在此时访俄并参加红场阅兵,无疑是在向世界展示中俄“无上限”战略伙伴关系的坚定立场。然而,吴建民认为,这一高调姿态也让习近平置身于巨大的安全风险之中。无论是来自极端组织的恐怖袭击、乌克兰及其盟友的情报活动,还是俄罗斯内部的潜在不稳定因素,都可能对此次访问构成威胁。更重要的是,美国和以色列等西方国家在情报共享上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中俄能否有效应对潜在风险。如果这些国家选择沉默,习近平此行可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中俄联手的战略意图
习近平此次访俄不仅是为了参加阅兵,更是一次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国事访问。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俄关系在国际制裁和地缘政治压力下进一步深化。双方在能源贸易、军事技术和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日益密切,试图共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吴建民分析,习近平此行有三大战略意图:
首先,巩固中俄同盟,展示团结。红场阅兵作为俄罗斯的重要政治符号,习近平的亲自出席是对普京的强有力支持。这不仅回应了普京试图打破国际孤立的努力,也向世界传递了中俄联手抗衡西方的信号。尤其是在当前美国对华政策趋于强硬、俄罗斯面临多重制裁的背景下,这一联盟的象征意义尤为重要。
其次,应对国内压力,强化领导形象。吴建民指出,习近平此行也是对国内政治局势的回应。通过高调参与国际事务,习近平试图彰显其作为全球领袖的地位,巩固国内对其领导的信心。尤其是在经济挑战和社会稳定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这种国际亮相有助于转移国内焦点。
最后,试探西方底线,影响全球格局。习近平的访俄行动无疑会被西方视为对俄乌冲突的间接表态。吴建民认为,中国试图通过此次访问试探美国及其盟友的应对策略,为未来在台海、东海等问题上的博弈积累筹码。然而,这也可能加剧西方对中俄联盟的警惕,进一步推动北约和其他联盟的军事部署。
(资料照片)
风险与挑战的多重维度
尽管习近平的访俄行动有其战略考量,但吴建民强调,此行面临的多重风险不容忽视。首先是恐怖主义威胁。红场阅兵作为高价值目标,可能吸引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的注意。过去,俄罗斯曾因车臣问题多次遭受恐怖袭击,尽管近年来反恐措施有所加强,但恐怖组织的行动往往出其不意,难以完全防范。
其次,地缘政治对手的针对性行动是另一大风险。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可能将红场阅兵视为对俄施压的机会。泽连斯基的公开警告已经表明,乌克兰可能通过情报活动、无人机袭击或网络攻击等方式干扰阅兵。吴建民特别提到,美国和以色列在情报领域的技术优势可能成为关键。如果这些国家选择不与中俄共享情报,甚至暗中支持破坏行动,习近平的安全将面临更大挑战。
此外,俄罗斯内部的反对势力也不可忽视。尽管普京的统治看似稳固,但国内的反政府团体或极端分子可能利用阅兵的国际关注度制造事端。同时,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问题,如新疆或西藏的潜在不满,也可能通过跨境行动对习近平构成威胁。这些因素虽然看似边缘,但其潜在破坏力不容小觑。
最后,意外和误判的风险同样值得关注。在高度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下,情报误判或军事行动的误操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例如,无人机的误判、电子干扰的失误,甚至人群踩踏等意外事件,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吴建民提醒,2015年红场阅兵曾因导弹系统起火引发全球关注,这类意外在高压环境下更容易发生。
国际社会的态度与影响
习近平访俄的消息一出,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中俄的传统盟友对此表示支持。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普遍持保留或反对态度。德国已明确拒绝派代表团参加,匈牙利、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等传统亲俄国家也因各种原因缺席。甚至连印度总理莫迪这样的俄罗斯盟友也以国内事务为由婉拒参加,显示出对安全风险的普遍担忧。
吴建民认为,西方国家的缺席进一步凸显了红场阅兵的“阵营化”特征。习近平作为主要嘉宾的出现,将使此次活动更像是一场中俄及其盟友的“秀场”,而非真正的国际盛事。这可能加剧全球地缘政治的分裂,推动世界向“新冷战”格局迈进。同时,西方媒体和情报机构可能借机渲染中俄联盟的威胁,为进一步的制裁和军事部署寻找理由。
历史的教训与未来的展望
回顾历史,阅兵式作为政治和军事展示的舞台,常常伴随着高风险。吴建民特别提到,1981年萨达特遇刺事件不仅震惊世界,也改变了各国对阅兵安保的重视程度。此次红场阅兵的安保工作将由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和军方联合负责,措施包括清场、反恐排查、防空系统部署等。中方也将派出由中央警卫局领导的安保团队,与俄方共享情报,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然而,吴建民警告,任何安保措施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