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成功焦虑vs西方的另一种焦虑

Diane的只言片语 2025-05-05 17:20+-

上周有几天挣扎了一下,我发现住在阿姆斯特丹(应该也适用于很多其他欧洲都市)很容易就陷入被另一种peer pressure裹挟的情况。虽然这里没有东亚那种“社会时钟”和“要求你必须成功、必须结婚生子”的压力,但我发现与之相反的可能会有另一种压力,那就是“你这个人如果不酷,就会显得很lame很无趣”。以下是一些对于我个人感受的剖析哈。

所谓的“酷”跟你赚多少钱毫无关系,而是你是否有有趣的生活方式、你有没有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表达。我觉得这些都完全没问题,毕竟也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有时还是隐隐觉得自己在big corporate上班,这是不是太不酷了。这座城市到处都是创意工作者、自由职业者、搞艺术、玩音乐的人,我发现我真的很羡慕我DJ老师的生活方式,二十五六岁就能用爱好赚钱。即使大多时候比较自信的我,偶尔也会有“觉得自己比较lame”的时刻。

所以上周我意识到西方表面松弛的文化下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裹挟: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无聊;你可以没有钱,但你得活得精彩。我在上周确实感受到了这种隐形的推力,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城市从来不缺有趣的人,这种推力并不是那种东亚社会给你的窒息感,而是更隐晦的那种社交中的:你是不是在创造些什么?你的生活够独特吗?

欧洲年轻人对于酷的追求在我看来也是很多肤浅的成分,有时候也变成了一种符号化标准化的东西。就像在阿姆斯特丹特定被认为“酷”的街区,大家的时尚风格、发型都如出一辙、都要搞点艺术混个圈子等等。那实际上这种对“酷”的焦虑和在东亚对成功的焦虑,其实如出一辙。

后来跟我男友聊到这个问题,我们都觉得试图去定义“酷”本来就是非常不酷的事情。正常过日子就是不酷了吗?在big corporate上班就不酷了吗?搞艺术的不也是普通人吗?对于我来说,无论你的生活是否炫目、够不够instagramable,只要是你自主选择的人生那都是酷的。生活的酷,不是表演出来的,也不是给别人认证的,自己活得充实和自洽就够了。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比较personal呢?我确实没有为人生是否成功焦虑过,但我确实在成长过程中包括现在在欧洲会有过这样的struggle,包括总是被搞艺术的男性吸引。

现在哪怕有时在阿姆斯特丹这种高密度“酷人区”里感到一丝晃动,但我还是会找到自己内心稳固的秩序。无论做什么,不要被别人/社会的声音裹挟着去做。我不需要靠任何身份标签、生活方式、穿着打扮去向别人证明任何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喜好,就坚定选择脚踏实地地去过那样的日子。

所以感慨,不同社会有不同社会的peer pressure,无论在哪里,都要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不要轻易对自己产生怀疑。

酷不是一种身份认证,而是一种无声的自我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