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间谍论 并非偏见那么简单

聿闻视界 2025-05-04 15:19+-

人称“董小姐”的董明珠日前一番“海归间谍论”的言辞在中国舆论场引发争议和批评,连官媒都认为她有对海归群体污名化之嫌,在中国正在争夺海外人才的当下,说这种话非常不妥当。

董是中国知名电器企业格力电器的老总,也算半个公众人物。 之所以说是“半个”,绝非有歧视之意,中国的企业家一般都选择低调,但董比较高调,常有惊人之语,又兼之女性,在男性绝对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家队伍里,也就显得格外瞩目。 不过,最近几年似乎有所收敛。

她这番“海归间谍论” 是4月22日在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的,称格力在人才培养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海归派有间谍”,且难以辨别,故要用人“在国内高校培养人才”。 此言一出,舆论譁然,批评也就可想而知。

董或许未能料到她这个话会引起很大风波。 但要指责她对海归人才有偏见或者譁众取宠,似乎也简单了些。 作为一位大企业的老总,怎么可能不知道海归派里即使有间谍,也只是个别,那她为什么在企业的股东大会上要讲这个话? 我猜想,这里面或许有外界不知道的一些隐情。

有人贴出了格力曾遭遇过涉密事件,说的是2020年,格力下属的一家公司一名海归背景的高管涉嫌窃取核心技术资料,并试图向境外出售,导致格力在东南亚市场的竞争优势受损。 就此我也问了中国当下热门的AI—DeepSeek,它告诉我格力2023年也发生过一起泄密事件,一名海归工程师将格力压缩机核心技术泄露给海外企业,致12亿美元订单流失。 我不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事件还是同一起事件的不同说法。 总之,格力曾有过这种教训。

但这似乎仍不能说明问题,因为企业泄密并非只格力发生过,然而,格力2020年的泄密被国家安全部列为典型商业间谍案例,而这也正是在董掌舵格力的时期,故此泄密无疑会强化她对海归群体的警惕性。

仅仅泄密也许不能让董对海归群体有这种看法。 我在DeepSeek里竟然查到了格力和军工也有联系,这有点出乎意料。 格力通过子公司格力钛涉足军工配套业务,为边防部队提供新能源储能设备及特种空调,部分技术涉及军用级温控与能源管理。 此外,格力近年布局芯片制造与工业机器人研发,其珠海基地被纳入国产替代供应链体系。 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具有军民两用属性,例如芯片可应用于智能装备与国防信息化系统。 正因为格力的技术与业务涉密性增强,在中国2024年修订反间谍法后,被列为“重点单位”,需定期接受国家安全审查,并建立涉密人员背景筛查制度。

上述信息应该也不是什么秘密,否则在中国的AI上不可能查到。 只是过去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格力作为一家电器企业,它生产的产品是民用产品,不会想到它的业务会涉及军工和军民两用。 但如果了解了这一点,董对格力技术安全的重视,不用海归人才,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海归间谍论 并非偏见那么简单

当然,即便如此,有人还是会批评董,说论技术的涉密程度,格力比不过华为,但后者大量使用海归,难道就不怕间谍? 据说华为采用的是“网络安全审查委员会”、“双人覆核”等措施,来平衡安全与开放。 的确,格力如果用海归人才,要防止泄密事件重演,总归是有办法的。 但董选择了一种最偷懒的办法,海归人才一律不用,只能说在用人方面,她和任正非比,眼界狭隘了些,可这是否表明董就在心底里对海归群体有那么大的成见,一棍子打死,也未必。

也许,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者也不想在甄别海归间谍方面花太多成本,甚至我猜想,是不是国安部门要求格力尽量避免使用海归人才。 作为带有某种军工属性的企业,在如今看谁都像间谍的安全部门,大概率会要求企业在技术的安全上不能马虎大意,一把手要亲抓安全。 据说格力拥有20项全球领先技术,核心技术保密需求极高,任何泄密都可能动摇企业根基。 对董来说,这个担子不轻,与其如此麻烦防范间谍,不如一个海归都不用显得简单。

至于这样是否会加剧格力的技术生态封闭化,降低竞争力,老实说,很可能不是董考虑的重点。 必须知道,格力是一家国企,而非私企,有几个国企老总特别关注若干年后才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会更多重视眼下的企业政治责任,配合政府把好该负的关,何况到时她已退休。 从这个角度,对董的暴论,就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了。

  • 最新评论
  • voigt

    為什麼外國權威去中國,要小心引狼入室。對於海歸也不例外,如果是領導人的孩子危害更大。

    屏蔽
  • goldenman

    譫妄症?

    屏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