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解构中美贸易战:美国根本拿捏不住中国
亲共媒体香港01评论文章: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所谓“对等关税”将暂缓90天执行,但对中国依然维持了“特殊照顾”—— 对华关税145%,中国出口美国的个别商品累计各种名目的关税已达到245%。近来美方不断有消息称中美之间正在谈判,甚至将会达成协议,还有美方相关表态称中美关税战将很快降温。
相较于美方的急迫,中方两大部门外交部、商务部4月24日明确表示:目前中美未进行任何经贸谈判。且皆表示,“中方的态度是一贯的、明确的。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对话谈判必须是平等、尊重、互惠的”、“对磋商、对话持开放态度,但是任何形式的磋商谈判都必须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以平等方式进行”。
此次关税战是可以写进历史教材的。投资家达利奥(Ray Dalio)对此认为,“我们正目睹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崩溃:货币体系崩溃、政治格局崩溃、世界秩序崩溃。这种级别的崩溃,普通人一生可能只会经历一次。”可以看到,从美国发起贸易战以来,基本上中国的动作都是不卑不亢,很有底气的“你来我往”。
从最新的动态来看,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政策,似乎有“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迹象。但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不可能恢复到从前,这不仅是因为美国本土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中国企业发展所需,更是因为全球更多市场开始探索与中国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事实上,2018年起,“关税大战”的潘多拉魔盒就被打开,美国先后出台301关税、232调查(针对钢铁和铝)、“芬太尼”关税、“对等关税”,并在此后以各种离奇的理由继续加征。美国其阴晴不定、朝令夕改的政策出台方式,已对中国数量庞大的供应商、产业链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关税大战”愈演愈烈,中国制造业亟需寻找美国之外的替代区域。
目前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则是南方的邻居们。2019年2月,东盟正式超越美国,2022年来首次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到2023年,中国对东盟出口额3.68万亿元,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最大出口地区。202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5865亿美元,按年大增12%,继续稳居最大出口市场;对美出口5247亿美元,按年增幅只有4.9%,对欧盟出口额5165亿美元,排在第三名。
从2017年贸易战开始算起,中国出口格局出现“东升西降”的显著变化。过去7年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从19%下滑到14.7%,对欧盟从16.4%下滑到14.4%,东盟则从12.3%上升到16.4%,增加近4个百分点。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消息,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10.3万亿元,按年增长1.3%。其中,出口6.13万亿元,增长6.9%。外贸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8个季度超10万亿元——这种实际情况,显然和很多人在渲染的“外贸崩溃论”完全不相符。
数据上很清楚,东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西方国家比例的下滑:东南亚的矿产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是中国企业所需要的;东南亚国家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华人和黄种人之间更加相似的文化和消费习惯,都让双方的市场之间达成了“无缝衔接”。中国和东盟比邻而居,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禀赋,都有极强的互补性。而且东盟10国人口超6亿,和中国加起来一共有20亿人口,占全球1/4,形成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大市场。
自2017年以来东盟已经连续8年为中国农产品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一季度,中国从东盟进口了526.5亿元的农产品,增速高达13.8%。
另一方面,中国借助强大的工业技术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以技术、产能和市场的全方位能力,赋能印尼开发镍矿和铝土矿,并协助其构建高标准的产业链体系。越南则扮演着一部分中国制造业转移承接地的角色,其中尤其以“果链”等电子制造企业为主,包括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另外智能家居赛道的几家头部企业如科沃斯、石头科技,工具类企业巨星科技、创科实业等也都在越南设厂。
到今年一季度,制造业已经是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绝对主力,价值占比超过九成。中国向东盟出口显示模组、汽车零部件、锂电池增速都超过两成;中国从东盟进口数据处理设备零部件、印刷电路、纺织原料等呈增长态势。
同美国打着“门罗主义”的幌子,恐吓威慑拉美邻居,并吞噬其大量市场空间和利益分配权不同,中国的对外合作,都建立在平等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基础上。众所周知,美国在历史上以美元霸权、贸易打压、军事干预等等方式,从拉美各国掠夺资源,控制企业,将其沦为美国的战略后花园和经济附庸,十多亿人民基本失去了发展的权利。而中国则是在与东盟打造对外合作的新型国际范本。
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未来还将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开启高水平合作。这些都是与此前东南亚与美国、日韩之间合作相当不同的模式。未来随着更多重要工程的开通,东盟与中国的贸易体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东盟是中国的“大后方”,而其他市场上也在发生微妙演变。放眼全球,中东国家以强劲的购买力著称,尤其是坐拥富饶石油资源的海湾国家,更是世界级的优质消费市场和建筑市场。
近三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进入了一段联系越发紧密的合作期。沙特开启“2030愿景”,阿联酋启动多元化改革,中国与这些国家在新能源、光伏、基建、跨境电商等等领域的合作都有相当大的潜力。中东国家向中国出口石油天然气,中国则出口建材家俱、机电、电子等制造业产品,双方经济互补性极强,并且中东资本还投资了中国多家石油炼化、新能源、新科技、新零售等等领域的企业,试图尽最大限度发挥出自身的资本优势。
和较富裕国家共同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乃至欠发达国家的合作也在持续升温。其中覆盖面最广的就是与拉美、非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到今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稳居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还给予33个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以100%零关税的待遇。2024年,中国与非洲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1万亿元,是2000年的24倍。同时,中国还向大量非洲国家提供了各类低息贷款和基础设施援助建设。
中国和拉美贸易额在2024年达到5185亿美元,7年翻倍。去年,钱凯港的开港成为了中国拉美合作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借助这一通道,南美的蓝莓、牛油果、香蕉等农产品与中国的家电、汽车等工业品得以穿越大洋,互通有无,并且在运输时间上相比此前有了大幅度的节省,这在美国主导的传统贸易格局体系下是无法想象的。
中国长期对巴西、智利保持贸易逆差,其中智利的铜矿和锂矿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础,巴西大豆也已经在替代美国大豆的路上。对面临经济困境的阿根廷,不仅对143项阿根廷农工产品进行关税优惠,取消一部分农产品的关税,降低对阿根廷乳制品、海鲜产品等的关税,还与阿根廷续签货币互换协议(350亿元),帮助其偿还IMF的债务,甚至为阿根廷印货币,维护其金融秩序的稳定。
此外,中国和俄罗斯长期保持了长期的友好关系,面对美国滥施关税和对中俄关系的挑拨,俄罗斯选择继续与中国深化合作,近期俄方高层直接表态“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2024年,美国向中国出口964万吨原油,占中国进口比例仅有1.7%,未来美国石油在中国的市场极有可能将会归零,而中俄、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规模只会越来越大。
特别一说的是,欧洲和美国也出现裂痕。最新消息显示,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取消欧盟于2024年征收的关税。设定最低价格”这一贸易策略旨在“既维护欧洲市场公平,又为合法贸易创造空间”,相较于去年实施的反补贴税,这种价格管控方式更具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4月6日,在空军一号站在川普身后的财长贝森特。(Reuters)
此外,面对美国的压迫性政策,包括西班牙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也认清局势,选择单独和中国进行友好谈判。当前,中国和欧盟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双方的经济总量超过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贸易体量超过全球贸易的四分之一。欧洲国家始终是中国在努力争取的贸易伙伴。虽然中欧双方在意识形态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双方强化合作,对替代中美贸易来说,仍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不难看出,所谓“第一大甲方”终究是第一大乙方撑起来的,更何况没有了来自全球经济的支持,任何一个单一市场,都不会成为所谓的第一大甲方。加之,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已然钜变,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了“不予理会”的勇气和底气。诚如巴菲特所说,“对等关税”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看不清局势的那一方就已经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