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战,炸出中国最被低估的科技城
墙内自媒体深蓝财经文章:一纸“对等关税”,让中美贸易博弈再度升温。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压力测试中,有人焦虑,有人观望,而中国西南,一座几乎从未在热搜上出现的城市——绵阳,忽然闯进了大家的视野。
说起中国的科技城,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甚至是合肥、西安,却极少有人提起这座三线城市。但很多人不知道,绵阳才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正式批复、拥有“科技城”官方称号的地级市。它的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位居四川第一,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科技城”。
答案远比想象中更硬核。
原来,这座曾靠军工起家的城市,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觉。几十年来,它不依赖流量,也不热衷于讲故事,更不喜欢抢C位,默默为国家战略科技提供“不可或缺的隐形支撑”。而今天,它正悄悄孵化出下一代的中国硬科技:从智能制造到核医疗,从机器人到AI大模型,一条又一条突破国外垄断的产业链,正从这里生长出来。
被英国天气预报监控的城市 打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封锁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尺度商业创始人李德林分享了两个关于绵阳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其一,英国电视台在播报国际天气预报时,提到的中国城市只有5个,除了北京、上海、台北与香港,居然还有绵阳。这座西南小城,凭什么能与“北上广”并列出现在国际媒体的镜头中?
其二,早在2008年,中信证券就主导设立了一只金额高达60亿元的绵阳产业基金。这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上首个由券商发起设立和管理的产业基金,也意味着绵阳在资本眼中,早早具备了产业投资的战略价值。
这还不是全部。2025年初,工信部下属机构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科技城百强榜(2024年)》,绵阳一举杀入全国前五,和北上广一同位列“全国四大科技城市”。曾经熟悉的“北上广深”,就这样变成了“北上广绵”。
为期两天的调研活动,让近20位全国知名自媒体创始人颠覆了自己对绵阳的传统认知。
首先,绵阳坐拥代表国家战略科研能力的关键机构,比如响当当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等。
它们有多硬核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俗称“九院”,素有中国“核武心脏”之称,是国家计划单列的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所建有亚洲最大风洞群,是中国航空工业科研验证的核心平台,承担着从军用战机到民用飞机的风洞试验任务,为飞机、发动机等装备提供精确的气动性能模拟与测试,是真正意义上的“看不见的科技国防支撑”。来此实验的,不乏各类神舟飞船以及中国最强战机之一的“歼-20”。
长虹、九洲、京东方、惠科组成了绵阳工业的“四大金刚”,无一不是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型大企业。
四川九洲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九州空管”是全球第四、国内唯一自主研发民航防撞系统的企业,其空管机载产品约占国内军航市场份额80%;京东方绵阳基地是该集团最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之一,实现了柔性显示自主可控,打破了三星的垄断地位;惠科绵阳工厂,已量产高端显示屏,面板出口全球;长虹不仅是传统家电巨头,更是布局工业互联网、绿色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前沿方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更了不起的是,绵阳在破解“卡脖子”难题和国外垄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例如,X射线CT球管作为医用CT设备的“心脏”,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如今在绵阳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支持下,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打破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华丰科技“高速背板连接器”的问世,打破了国外垄断,解决了中国相关企业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前不久,绵阳重点高校西南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制出可对核医疗废水进行快速深度净化处理的设备,由原来的180天变成了现在只需要1小时即可完成核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破解了核医学“卡脖子”难题。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除了前述项目,在我们熟悉的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轨道交通等关键领域,也都能看到绵阳底层技术的深度参与和支撑。
毫不夸张地说,在全球供应链加速“脱钩重塑”的当下,在一轮又一轮技术封锁持续加码的博弈中,绵阳没有躲、没有等,而是顶在了最前线。
这个“不在风口”的城市,一直在默默扛起中国核心技术自立自主的底盘。
孵化未来科技 研发投入强度长期全省第一
尽管以军工起家、在国防科技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绵阳早就不满足只做“科研终点”。
面向2025年,这座城市放出更大的信号——要在人工智能、核技术、激光、先进材料、航空航天五大前沿领域展开攻坚战,打造真正面向未来的科技策源地。
也就是说,这些年来,绵阳没有原地打转,而是主动跳出“军工=科技”的认知框架,把更多的资源投向科技的前沿。
比如最火的人工智能。这次在绵阳,来自全国的财经自媒体大V体验了绵阳已经投运的无人驾驶公交。几条试运营线路,既有连接产业园区的“产业线”,也有串联商圈、社区的“便民线”。车上的安全员告诉深蓝财经,从去年6月试运营以来,无人驾驶公交没有收过市民一分钱。
更炸裂的是“绵阳造”的机器人。
当听闻“在泰山机器狗充当垃圾清洁工之前,‘绵阳造’机器人已经先行一步登上了长城,担任起巡检员和讲解员”时,现场“哇”声一片,所有自媒体创始人无不张大嘴巴。
这一小小的“科技震撼”背后,绵阳机器人产业链的厚度已经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
58所研发的机器狗,续航4小时、可载重20-30公斤,能在应急侦查、电力巡检、警用军用方面代替人类。巡逻时的样子,让在场的自媒体创始人忍不住拿起手机疯狂记录;
天链机器人,早在2004年就拿下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冠军,其谐波减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西部第一,超轻量一体化关节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创始团队就来自西南科技大学;
除了天链,夸父人形机器人产品迈向市场,营收超过亿元。
声名远扬的四川长虹,也在未来产业方面给大家带来了惊喜。不少见多识广的财经自媒体人说,过去提到长虹,只知道“那个卖彩电的”。但这次走进绵阳,他们看见的是一个有7家上市公司的“工业矩阵”,还有核医疗、机器人、AI大模型、智能制造等一堆“没想到”。
比如核医疗这块,长虹旗下的中玖闪光就让人看到了癌症患者未来的希望:
它的e-Flash放疗系统,特别适用于皮肤癌、乳腺癌等浅表层肿瘤治疗,照射时间只需要0.1秒,毒副作用还极小;首创的X-Flash设备,几次治疗就能搞定原本一个月的疗程,单次照射1秒钟。
一旦X-Flash通过临床,产生的意义可谓巨大,不仅大大减少了癌症病人接受放疗带来的副作用和费用,而且将直接拉起一个核医学产业群。
再比如AI领域:长虹已经上榜赛迪“2024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典型大模型100强”;“云帆”是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家电AI平台,也是四川首个成功备案的大模型。
说到底,绵阳敢搞硬科技、前沿科技,是相当有底气的。
因为这份底气,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账本里。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科创指数。早在2020、2021年,绵阳的研发投入强度就突破了7.0%,远远超过全国2.4%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北京、深圳。就算此后两年略有回调,但也超过上海和广州。2023年绵阳的研发投入依然高达5.85%,全四川第一,力压成都、宜宾、德阳等地。
什么概念?
换个角度看,绵阳这个三线城市的研发强度,已经达到了科创板上市企业的门槛线。全国那么多强地级市,能把科技“投”到这种程度的,还真没几个。
这不是“守成”,完全是进击啊!
结语
在美国挥起关税大棒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对绵阳外贸的冲击有多大”成为此次调研活动的焦点。
表面看,这是一道难题;但换个视角,它也许正是一场“强筋健骨”的契机。
贸易摩擦之下,倒逼的不只是短期调整,更可能是一场产业链的重构升级——国产替代加速,自主创新提速,供应链补链、强链的节奏正在被重新调快。
比如壬二酸——全球三大产地之一,除了美国、意大利,第三家正是绵阳的西普化工。中美互加关税之后,国内企业迅速“掉头”采购绵阳货,订单不仅没掉,反而逆势增长。
又比如朴艺新材料,凭借产品独创性和技术壁垒,稳稳守住了采购端信心。
这一连串案例,不仅给参与调研的自媒体创始人吃下了“定心丸”,更传递出一个关键信号:在地缘博弈不断升级的全球棋盘上,真正能挑起中国硬科技大梁的,不是那些靠风口吹起来的城市,而是像绵阳这样的实干型选手。
从军工起步,到前沿科技崛起,绵阳正用一次次突破性的创新,擦亮“西南硅谷”的硬核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