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1天!从无人在意到彻底封神

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5-04-20 12:26+-

李存勖打后梁,要李继韬给他送粮食,说小李啊,你不用多送,来个五万石就够了。

没成想,李继韬断然拒绝,说你闹呢,五万石是没有,我顶多给你三万石。

李存勖是君,李继韬是臣,这老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现在没让你死,找你要点粮食,你敢少给两万石?你怎么这么狂妄呢?

平时当然是不敢这么狂,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李继韬给自己找好了下家,他已经暗中脱离河东军,转而投奔了后梁。

一是因为他心志不坚定,二是因为他没有臣节,三是总有人蛊惑他,四嘛,因为后梁突然涌现出了戴思远这样的名将,让连战连捷的河东军吃了挺大的亏,李继韬就认为后梁有上天保佑,是中原正统,而河东乃忤逆之辈,势不能久,所以自己必须认清形势,提前投诚到胜利者这一方来。

感觉李继韬的认知啊,其实是有点问题的,因为你不能说谁占据了中原,谁就是正统,后梁的开国皇帝是朱温,朱温实际上是杀害了两代唐朝皇帝,窃据帝位,建立新朝,他得国一点也不正。

反之,河东李氏,他们的合法性感觉还更高一点,李存勖的父亲是李克用,李克用的父亲呢,叫李国昌,这个李国昌,原本叫做朱邪赤心,因为帮助朝廷镇压庞勋起义有功劳,被赐李姓,所以老李家往后这一代,都姓李。

有人说姓李有什么稀奇的,李姓是唐朝国姓,全天下姓李的何止千千万万?

图片(骄狯无端 安义军兵马留后 李继韬)

哎,这个还真不一样,李国昌,李克用,李存勖,人家的这个李,是朝廷敕封,类似于“拟宗室”,就是从某种角度来看,河东李氏也可以算作是大唐宗室成员。

而且,李克用咱们就不说了,就说李存勖,自他起兵以来,他喊出的口号是什么?是复兴唐祚,恢复大唐的统治,那可以说,李存勖的这个口号,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他麾下的河东集团打后梁,就是浑然天成的勤王行为。

后梁就不一样了,朱温弑君篡位的行为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是站不住的,政权的法统,合理性都时刻让人质疑,加上朱梁政权最好诛戮臣公,白马之祸的那种惨剧更是比比皆是,我们常说,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但是有时候还真不能瞧不起书生,尤其是在新朝初立之时,获得士人的真心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你没有他们,你就没有办法建立起完整的文治体系。

图片(席卷河东 晋王 李存勖)

没有文治,就没有帝国,这十分关键。

如果说黄巢是乱世开篇的大boss,那么自从黄巢倒下去之后,天下间又诞生了不少的小boss,事实上后来五代十国时期的不少开国皇帝以及大小军阀,都是从黄巢之乱中走出来的。

时逢乱世,礼崩乐坏,你要活下去,你要建功立业,你要闯出一片天来,那比拼的就是谁的拳头硬,刀兵相见之际,权力来自于暴力征服,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你不杀人,人就杀你,你不变成一个暴力机器,那么迟早就会被暴力机器碾碎,当然你不能说都是这样,毕竟也有像刘备那样的人存在,可那毕竟是少数,不是典型,更多如朱温之流的军阀,他们的创业信条,就是把别人的尸体,垒成自己登天的梯子。

只是,这套法则,适用于流寇,适用于匪盗,适用于乱军,适用于军阀,在很多时候也适用于朱温,但却绝对不适合于朱梁政权,因为,从个人到政权,不仅仅是身份的改变,还有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图片(乱世枭雄 后梁太祖 朱温)

在创业期,在拼杀时,在向着开国称帝的这个目标前进的时候,出现问题,他可以用武力和暴力来解决,因为使用武力的好处就在于,就算是解决不了问题,那也可以解决制造问题的人嘛。

当然,暴力实际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是不对的。

可转烛飘蓬,人间变幻,当汴州节度使朱温变成开国皇帝朱温的时候,他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建立规则制度,因为没有规矩,那就不成方圆。

后梁你要怎么治理,京师怎么治,地方怎么治,赋税,人口,军事,农业,文化怎么发展,哪些人来负责,如何制定法律,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制定,武将怎么制约他们,文官怎么使用他们,功臣要怎么处理,宗室要如何成为藩屏,外戚咋安排,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这些事情你弄不好,以后什么事情你都弄不好。

第二个问题,是建立精神氛围,打造信仰图腾,朱温要弄明白,也要让天下人弄明白,你后梁到底是一个什么国家,是一个什么政权,你具有怎样的合法性,合理性,你的政治是怎样的,你接受怎样的伦理,你对宗教如何使用,你采取哪些学派的学说,你要用哪些思想和理论来为后梁这个王朝赋予让人信服,臣服的力量,你没点说法,没点讲究,大家凭什么支持你,拥戴你?

事实上,无论是朱温,是李存勖,是石敬瑭,还是后边的刘知远,郭威,乃至于赵匡胤,不管他们是如何取得天下的,他们都必须明白,若做不到制度的完善和精神力的充沛,王朝就不可能镜清砥平,枹鼓不鸣,也不可能安定,而只会沦为极速消亡的“流氓”王朝。

翻看有关梁太祖的评价,下评居多,比如他过于残酷,诡计多端,说他没有私德,荒淫无道等等,这的确存在,且令人发指,但其实除去这些方面的话,朱温本身在开国皇帝的梯队里,算是比较有能力的,至少在他统治时期,他已经意识到了制度和精神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去着手建设了。

只是,朱温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不是全知全能,他也不是只要上了发条就能一直转的时钟,设计制度,创立精神,这是大工程,非士大夫合力而不能成,敬翔和李振倒是很有才华,可是光熬这俩老头也没用。

至于想要更多的读书人,更多的士大夫来为你朱温,为你朱温之后的的君王来效命,那不好意思,要么早逃走了,南迁了,入蜀了,要么就早已经在一场场的清洗中被杀掉了。

朱梁的皇帝们没有能力去搞出制度,建立精神,所以,后梁根本就不能算作是一个帝国,而是唐末强藩的延续,是一个扩大版本的藩镇。

图片(生性疑端 后梁末帝 朱友贞)

所以说,李继韬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怎么能从一看就很有希望做大做强的河东李氏手下跳槽到那个半死不活的朱友贞手里呢?

事实上李继韬也有点后知后觉,跳槽到了后梁之后,他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回事。

什么中原正统,什么朱梁势大,此时的后梁,内斗剧烈,军事紧张,皇帝平庸,社会矛盾还挺尖锐,自己还以为是搬到大别墅里来了,实际上在外头看的确是别墅,一进屋发现,哎呦我去,没水没电没装修,纯毛坯!

这就叫做:贪蜜不察终饮鸩,纵舟无回始陷渊。

李继韬肠子都悔青了,他恨不得啪啪给自己两个嘴巴子,在这个时候,他又突然想起自己叛逃后梁时,那个拒绝投降,拒绝和自己一起叛变的部将裴约,看来你裴老弟才是真的聪明人呐!

在李继韬看来,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想要活下去,他就做不到绝对的忠诚,因为活着和虚伪根本就是同义词。

可是他不知道,当一个人把人生的困境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选择时,这个人就已经抹杀了他生而为人最珍贵的能力——在污泥中仰望星空。

是的,总有人会在污泥里还会仰望星空,而裴约就是这样的人。

当李继韬劝说裴约跟着自己一起投奔后梁的时候,这位已经须发皆白的老将眼含泪水,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跟随你的父亲李嗣昭征战天下,二十四年有余,大帅爱兵如子,善待百姓,一心要报效朝廷,立志于恢复江山社稷,只可惜功业未建,不幸离世,如今老帅尸骨未寒,少主就要背叛朝廷,裴约何忍?便是此时举刀自刎,也绝不会向朱梁逆贼屈膝投降。

裴约固守泽州,誓死不降,李继韬没办法,只好任裴约自去。

泽州裴约不降,李继韬很无奈,后梁则很恼火,心说大将都投降了,你一个小将你起什么调?于是朱友贞当下派出将领董璋带重兵讨伐裴约。

董璋,就是当年和荆南开国皇帝高季兴一起在汴州富豪李让家里做家奴的那位,此人在后梁灭亡后投降李存勖,后来还跟着孟知祥入蜀,一直追更的读者,如果之前有读到郭崇韬之死的段落,应该对他有印象。

图片(宁死不屈 泽州裨将 裴约)

董璋本身打仗还可以,而且他兵力多,泽州是小城,裴泽难以抵挡,一时陷入苦战之中。

李存勖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大为震动,不禁感叹:

李嗣昭一生勇武,如何生出李继韬这样的儿子呢?何况我对李继韬素来不薄,他竟然叛我而去,泽州的裴约,先前我并不识得他的姓名,对他更无任何特殊的恩宠,可他却明辨忠奸,坚守大义。

李存勖不仅震动,他还很感动,于是他立刻找了一个叫做赵德均的偏将,让他带兵五千,火速支援泽州,还亲自交代,说泽州城我可以不要,但裴约此人,一定要给我救下来。

赵德均星行电征,蹑影追风,终究还是慢了一步,援军抵达泽州,裴约已经战死了。

泽州,古代州名,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晋城。

晋城的东边,有一座桥,名字叫做景忠桥,当然这座桥是元代修建的,在五代时期,也许只是一个吊桥,城门上的那种。

当地有个传说,说后梁大军攻城,泽州陷落,裴约立在桥上和梁军死战,他连杀数人,悍武异常,可最终寡不敌众,身受重创,满是伤口,就连肠子都流了出来,裴约仍不屈服,强忍剧痛,将肠子盘在身上,又挥枪挑翻十来人,这才倒地而死。

翌日雪霁,人们发现,战死的将军怒睁双眼,仍死死盯着东方——那是晋阳,是唐王旌旗飘扬的方向。

我主在...在东,不可使我面西...而..死...

那一日,泽州大雪,天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