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顶级AI人才回流 大厂百万年薪抢人
曾几何时,“去硅谷深造,进大厂镀金”是科技精英们的黄金发展路径。
然而这几年,形势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
今年3月底,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国际模式识别联合会会士、国际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齐国君教授正式回国。
他将加盟西湖大学,并领导“MAPLE实验室”团队。
回顾齐国君的求学与工作经历,可谓是丰富且精彩。
他仅用7年时间,就拿到了“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学位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2014年,他出任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同年在佛罗里达大学计算机系任教;2018年,他出任华为美国研究中心技术副总裁和首席AI科学家,之后创立OPPO西雅图研究中心。
近年来,随着顶尖科技人才加速回流,这不仅印证了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日益强大的吸引力,更让不少家长看到了教育路径的新可能。
齐国君教授
科研环境的持续优化、国家层面对创新的真金白银投入,加上行业领军者的集体回归,意味着在未来,孩子们在国内就能接触最前沿的科技项目,甚至有机会与顶尖科学家并肩工作。
这样的发展趋势,既让家长为孩子能获得国际水准的成长平台而振奋,也让原本清晰的海外求学规划多了几分“甜蜜的烦恼”——是让孩子走出去开拓视野,还是把握住家门口的黄金发展机遇,成了值得深思的新问题。
人工智能行业大佬纷纷回国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AI大佬选择放弃硅谷,回国发展,齐国君教授并不是孤例。
与他今年同期回国的,还有符天凡博士。
符天凡博士
今年3月初,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官网称,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常任轨道助理教授、AI经典教材《Deep Learning》中文版的主要编译者符天凡博士,已正式入职南京大学。
他计划在南大组建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员包括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化学家、生物学家和药理学家,力求加速药物开发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如药物设计和临床试验。
海外AI专家归国潮,也不是从今年兴起。近5年来,已有多位知名AI专家选择回国执教或科研。
2020年8月,著名AI科学家朱松纯回到北京,组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并担任清华、北大的讲席教授,引领中国在通用人工智能方向取得范式突破。
2021年,AI、云计算专家、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从美国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聚焦AI与产业结合。
2022年,机器学习系统专家、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李沐回国加入AWS上海AI Lab,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同年,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马毅回国,任香港大学数据科学学院院长;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前亚马逊AI研究员王威廉回国加入浙江大学,主导大语言模型研究。
除了海外的学界专家回流,业界同样有不少人才选择回国“发光发热”。
年初霸榜热搜的DeepSeek的核心团队成员潘梓正、宋俊潇等,同样是放弃了国外就业机会,转身回国发展。
潘梓正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2021年至2024年,他在莫纳什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
读博期间,他曾在英伟达实习。实习结束时,他有望拿到转正offer,但他却选择回国加入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DeepSeek。做这个决定时,他没有一丝犹豫。
而当时的DeepSeek多模态团队仅有3人。后来,潘梓正成为DeepSeek-VL2、DeepSeek-R1和DeepSeek-R1的核心贡献者。
潘梓正(右)及他在DeepSeek-VL2多模态模型论文中的署名
而DeepSeek-R1模型的另一位核心贡献者宋俊潇,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后在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宋俊潇(右)与他在港科大的导师Daniel Palomar
从港科大毕业后,宋俊潇加入了DeepSeek。他提出的创新强化学习算法GRPO,已被成功应用于DeepSeek-R1等多款模型的训练中。
与此同时,他还在DeepSeek的高效训练、模型蒸馏等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原来不在硅谷
他们同样也能成功
无论是年初爆火的DeepSeek,还是Grok3发布会上的华人面孔,中国顶尖AI人才已经给了世界一波又一波的震撼。
深挖这些海外顶尖科技人才的求学经历,其路径都极其相似: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海外深造、工作多年后,又回流中国AI行业。
这种“出得去,也回得来”的双向选择,这似乎给了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明确的信号——这种人才流动的趋势,不仅是科技力量的体现,也是一种信号。当留学后留下就业变得愈发困难时,或许硅谷,不再是唯一的选项了。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AI人才库
通过麦克罗波洛智库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数据可以看出,如今,美国依旧聚集了大部分最优秀的AI研究人才。但追溯这些人才的出处后会发现,其中近一半来自中国。可以明显看到,不少人在中国完成本科,去海外深造后又回到了中国工作。
更有不少报道显示,美国的头部AI研究机构里华人数量超过美国人。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华人科学家频频出现在OpenAI、Grok等公司的产品发布会上”。
但追溯这些高级AI研究人员本科学历来源,就会发现更有趣的一个现象:2019年,高级AI研究人员在中国就读本科的占比为29%。到2022年,这个比例直接冲到47%。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占比从20%降低到了18%,欧洲人占比从17%降到了12%。
从数据来看,中国高校俨然成为了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的摇篮,全世界近一半的AI研究者都是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
一方面,中国教育给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更进一步加强了毕业生们的竞争力。
在2015-2025年AIRankings高校成果发表量全球前十榜单中,北京大学(第一名)、清华大学(第三名)、浙江大学(第七名)、中国科学院(第九名)拿下前10名中的4个席位。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一流大学以及地区和地方机构,也都扩大了招生人数。
以清华、浙大为代表的顶尖学府,构建起"通识教育+专业书院+产业实验室"的三维培养体系;
北大开设图灵班,实行"1+X"导师制,每位学生同时接受基础理论导师和产业应用导师指导;
上海交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国内建立世界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学术高地......
学生们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教授们也能带领有能力的学生,这怎么不是一种双赢呢?
在大国科技博弈白热化的当下,顶尖人才也是各国想要留住的优质资源,因为人才比代码更“金贵”。
2.中美关系紧张,加速海外人才回流
伴随着川普上台,以及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美国对STEM领域的中国研究者愈发“不友好”,导致海外人才加速回流。
3月末,美国众议院主席要求,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六所全美顶尖研究型大学,提交中国籍学生的详细信息,尤其是那些主修STEM领域的学生,以及参与联邦政府资助研究项目的人员。
另外,在签证方面,无论是留美工作人员,还是赴美留学生,都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严苛的签证审查制度。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赴美STEM领域学者拒签率达43%,与三年前相比已经翻倍;从4月开始,甚至有留学生的签证被直接取消。
这一连串的举措,这不仅动摇了人才留美发展的信心,更在学术圈层形成了对中国研究者与留学生"非友好"的负面认知。
除此之外,硅谷头部科技企业的也正在进行部分战略调整。例如,最近就有谷歌员工爆料:谷歌将不再为普通软件工程师办理PERM劳工证申请。只有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量子计算等核心技术方向的研发岗位,才可能得到PERM支持。
与此同时,企业绿卡申办效率明显下降,裁员风波不断。留美工作的程序日趋复杂、职业前景更加不确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留美发展的困境。
美国的这一波操作下来,影响的其实不止是在美华人,甚至有一批美国研究者反向赴华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与职业规划,更有不少大学教授直接离开美国。
今年1月,4名斯坦福人入选了Schwarzman学者,他们将前往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伴随着中国的科技飞速发展,中国人才的虹吸效应愈发明显,硅谷不再是顶尖人才的“唯一选择”。
3.海外人才回流背后的“机会驱动”与“情感驱动”
其实,海外人才回流现象,不止集中在人工智能行业。
据今年1月,深圳东壁科技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顶尖科技人才数量从2020年的18805人增至2024年的32511人,全球占比从17%上升至28%。
相比之下,美国顶尖科学家数量则从2020年的36599人降至去年的31781人,全球占比从33%降至27%。
海外顶尖科技人才加速回流,这种高度趋同的群体选择的背后,主要受“机会驱动”与“情感驱动”的双重影响。
面对有实力的顶尖人才,企业往往很“大方”。通过国内的一些招聘网站上可以看到,DeepSeek提供的岗位起薪普遍在3万元以上,最高甚至达到了9万元。再加上各种福利、年终奖,在国内也能实现年薪百万。
除了高薪,目前国内AI人才供给与行业发展并不同步,不少重点岗位人员仍有欠缺。
随着各行各业加速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其实不止中国,全球AI人才也出现了一定的短缺,不少新兴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远远超过了供给。
例如,百度自动驾驶平台Apollo已孵化出130家生态企业,商汤科技赋能150个城市的数字化升级等等,不少岗位急需人才补给,有不少关键岗位仍有空缺。
海外人才回国后,有机会在职业生涯早期担任重要职务,尽早完成职业规划与发展。
除了岗位数量、种类丰富,企业也对创新这件事,也很舍得投入。
部分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持续超过20%,华为2022年AI专利申请量达6500件,这种创新浓度对顶尖人才形成了强大的磁吸效应。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曾预测,中国庞大的应用场景可能吸引AI人才回流,就像20多年前的互联网创业潮一样,或将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
企业对顶尖AI人才的吸纳,背后其实离不开国家的托举。
2021年,中国"十四五"规划将人工智能列为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中;2022年,中央财政研发经费投入较五年前增长3.2倍;2024年,中央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战略.....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打通"实验室-市场"的快速转化通道,为海外回流人才提供了从理论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闭环,形成了强大的人才引力场。
另外,“情感驱动”对于一向重视亲情观念的中国人同样重要。如果回国也能找到高薪、有发展前景的好工作,漂在外面的人自然也愿意回家试试。
3月刚刚入职南京大学的符天凡博士,在谈起决定回国的原因时表示,在海外漂泊数年,能够回到家人身边也是促使他做出该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才迁徙的背后,其实是科技权力的重构。中国科技生态的质变,正在重构人才引力场;而美国愈发严重的制裁,让许多渴望获得美国工作、接触最先进技术的AI精英们,重新站在十字路口徘徊。
在中美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中,人才将是决定胜利最重要的因素。
当一批又一批海外顶尖人才放弃硅谷,转而回国发展,这背后不仅是个人职业路径的转变,更预示着中国科技实力的跃升,也有能力提供比过去更好的教育资源与更多的发展机会。
国内日益完善的研究平台和创新土壤,与归国人才搭建的科技高地,可以为孩子们的未来铺设更宽广的成长道路——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孩子们不出国门,就能站在这些科技先锋的肩膀上,开拓出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