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硬抗川普 要付出多大代价?
与美国总统川普相比,习近平在打持久战方面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但代价是什么?”一位澳大利亚读者问。“中国人民愿意承受多少痛苦?”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这突显出习近平强硬的对美立场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经济影响。
甚至在与美国爆发全面贸易战以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陷入严重困境。前所未有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数十万亿美元的家庭财富蒸发,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和支出。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让各级政府难以维持收支平衡。
与此同时,在习近平以制造业为重的政策推动下,中国工厂在国内需求疲软之际仍大力生产产品,导致国内通货紧缩周期恶化,并加剧了中国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
但经济疲软并未阻止习近平对美国采取强硬立场。这是因为习近平坚信“东升西降”,这里的“东”和“西”分别指中国和美国。
他的信心源于中国在某些工业和技术领域取得的进展,例如电动汽车(比亚迪)和人工智能(DeepSeek)。因此,只要中国在最高领袖认为对大国竞争至关重要的领域超越美国,整体经济疲软就是可以容忍和控制的。
事实上,习近平及其核心领导圈子认为,中国今天面临的经济挑战是转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这是一个用电动汽车和半导体等高价值制造业的新增长引擎来替代房地产投资等旧增长引擎的过程。
换句话说,习近平相信他的战略正在奏效。
没有转变
这并不是说习近平可以完全忽视其政策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毕竟持续的增长和就业对共产党维持政权仍很重要。
中国领导层尤其担心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趋势。查看中国顶尖大学的记录即可发现,只有15%到20%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低于2013年(习近平上任后第一个完整年度)的30%。由于企业受到美国订单取消的冲击,预计贸易战将导致更多人失业。
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习近平愿意从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政策根本性地转向更注重赋能消费者的政策,尽管许多经济学家表示,中国太需要这种政策转变来维持经济增长了。毕竟这种改变需要对中国的经济模式——最终是政治模式——进行彻底的重新思考。
中短期内,中国政府可能加大对制造业和大型项目的政府支出,试图缓和经济冲击。这种刺激措施将通过催生对钢铁和其他工业产品的需求以及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尤其是与建筑相关的就业来促进增长。但这也会导致生产过剩继续恶化和债务进一步增加。
综上,尽管在经济上并不占优,习近平仍准备与美国打一场范畴远超贸易的持久战。
与上一轮美中贸易战时相比,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要疲软得多。图片来源:ALGI FEBRI SUGITA/ZUM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