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群中产白左95后白人相处一周是什么体验

Diane的只言片语 2025-03-31 17:05+-

在刚来荷兰不久的一个夏天,和前任的朋友圈子(大概20个人)一起在德国租了个别墅度假一周,虽然当时我对荷兰中产白左年轻人群体还没有特别直接的概念,但是在后来接触的人/群体越来越多后,我发现,当时的那个圈子简直是荷兰白左gen z一代的最直观写照。有一些特别典型的点很有趣,同时也能看出,荷兰20多岁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年轻东亚人大相径庭。

因为我前任比我小三岁,所以那个群体基本是97-01年的年轻人,我是他们中年龄最大也是唯一的外国人。他们大多都是偏nerdy alternative的类型,整体相处体验还是比较不错的,如果是白右兄弟会类型的,那可能我去都不会去了。那一周我们主要的活动就是户外散步、喝酒闲聊、玩桌游以及别的游戏,虽然我和他们有一些文化/年龄上的代沟,但能这么近距离人间观察白左群体也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1️⃣大部分人都是vegetarian或vegan。

当时一起去的人中80%都是素食主义,还有一些gluten free,做饭的时候都做一份有肉和没肉的,gluten free就是自己带食物解决😂而且真的不是三分钟热度,年龄不大但已经素食坚持了好几年那种。

2️⃣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创造型业余爱好。

业余爱好这种东西真的是在吃穿不愁的基础上才能发展的起来,某种程度上来来说也是一种奢侈。他们有几个朋友一起组建了个业余乐队,有喜欢做手工饰品的,大部分人都有至少一项跟艺术有关的输出型/创造型业余爱好。和他们聊天,大家也很少聊起自己的学业,基本都是围绕着业余爱好去展开,而且根据我的观察,理想主义普遍较多,很少去聊过于实用性的话题,比如未来找什么样的工作等等。但这不代表他们是学渣,只不过学习、找工作这些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这也是我比较喜欢跟这类欧洲人聊天的原因,因为跳脱出日常生活去聊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我是需要这类抽象话题的。

3️⃣虽然大家表面上都是谈笑风生,但其实都有自己的issues要处理。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而且不羞于谈论。我听到的有抑郁的/濒临抑郁一直吃抗抑郁药物的、有adhd的、有autism(孤独症)的、有socal anxiety(社交性焦虑)的。确实很多人总是开玩笑说“白人就是因为没什么可愁的才有那么多心理问题”,但其实我觉得这种重视心理问题/精神健康的态度才是值得提倡的。

跟他们接触,也让我更加不通过表面去judge别人,即使一个人看起来特别快乐特别social,你其实不知道他内心有什么样的挣扎。而且不戴任何有色眼镜去看待有任何心理问题的人,不给他们贴任何标签,心理问题就跟身体问题一样,都是非常正常的。

4️⃣你可以说他们是有privilege的,但是大部分人也是善良的。

他们确实可以说是有privilege的一群人,但他们心思普遍比较单纯、思想比较开放、没有对我这个外国人表现出排斥的态度。比起那种极其功利、喜欢嘲笑bully别人的白右frat boy白人至上群体,我还是愿意和这类欧洲人相处。

另外还有一点,我是一个不太喜欢群体聚会和群体活动的人,但是那次却没有让我感到特别消耗和窒息。很大的原因是,荷兰人的群体活动就是大家都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不会制定一些特殊的规则,也不会什么事儿都要求一起做。想社交了就社交,感觉累了就在自己房间里休息。这也是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每个人都给彼此空间,当然,谁也不需要被特殊照顾,自己的需求就自己照顾,比如特殊饮食需求这类。

或许,白左这个标签近些年被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调侃,是因为其中确实有不少言行不一的伪善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偏左的人都值得否定。至少在我的经历里,那些真正相信并践行这些价值观的人,往往是更包容、更善良、更容易相处的。

总体来说,那次旅行不仅让我更直观地体验了荷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让我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的个体主义、理想主义、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都让我看到了一种与东亚主流观念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本人计划这个月在荷兰办个线下小型交友见面,大概五六个人,后面会发个帖子,主打女性互帮互助,在荷兰的小伙伴可以stay tu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