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师:第四波“中学西渐”席卷全球
亲中共媒体香港01报道: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在内媒《观察者网》3月31日发表专文指出,世界正迎来第四波“中学西渐”浪潮,中国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速度和形式向外扩散,对全球思想与治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他认为,世界各地几乎都出现了“中国模式热”,全世界对中国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第四波“中学西渐”可以说是关于中国的一切知识的传播。
张维为指出,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波“中学西渐”。第一波出现在16至18世纪,包括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第二波发生于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罗素、杜威等哲学家访华,反思西方文化危机;第三波则在二战前后,李约瑟等学者从中国哲学中寻求对人类文明危机的解答,并推动《世界人权宣言》纳入儒家“仁”的精神。
如今,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先进科技产业、文化自信和全球治理理念为支撑,开启第四波“中学西渐”。张维为强调,这波浪潮至少具有四大特征:“全方位、网络化、大众化、年轻化”。中国年轻人透过短影音、动漫、电竞、网文、国潮等方式向全球输出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中国知识也随著中国崛起迅速外溢,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
节目《这就是中国》3月24日特别专场中,张维为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吴新文对谈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一个长期、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过程,强调中国需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吴新文表示,过去“中学西渐”受限于时空距离,多局限于精英阶层,而今普通的西方老百姓都可以来中国旅游,所接触的东西是原来难以想像的。吴新文强调,人类文明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互动,在量的积累基础之上才能发生质的飞跃。
对于部分网民提出的“中国优越论”倾向,张维为回应称,中国人的文化中,例外的个案肯定哪儿都有,但在整个民众的层面,特别是领导决策层面,不会出现极端主义的情况。他认为,在面对西方话语攻击的当下,“矫枉过正一点没有关系”。
中国模式所代表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Reuters)
中国模式近年来一直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新华社)
他进一步指出,世界对中国制度、教育与科技发展兴趣浓厚,例如杭州的DeepSeek横空出世后,引发外国对中国政府、市场与创新环境的深入关注。“我们中国研究院一直强调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中国道路的原创性研究,觉得中国崛起是非常精彩的故事,可以跟世界分享。”
吴新文也表示,中国的制度与文化有非常深厚的关联,不能简单拆分。中国讲制度优势时,也是在强调文明与文化的优势。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技向善”、“道学术器”框架有助于防止科技反噬人类。
张维为总结指出,西方精英若要拥抱这波文明交流,需克服“鸵鸟心态与懒人思维”,才能真正“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而非将现实简化为静态模型”。“这一波『中学西渐』可能会是长周期的伟大进程,它将伴随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整个进程,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是这个伟大进程的参与者与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