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I:美国社会撕裂的加速器
在《川普的“美国幻觉”:MAGA群体的希望与幻灭》一文中,我们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转型,导致了美国社会严重的经济不平等,最终推动MAGA群体的形成和川普的崛起。除了经济原因,不得不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主党这些年强力推行的DEI政策。
在当今美国的文化与政治版图中,几乎没有哪项政策比民主党推行的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简称DEI)更能激起争论。这一系列政策被其支持者视为通往社会正义的坦途,旨在通过提升多样性、确保公平并促进包容来消弭社会历史遗留的不平等。然而,对于许多支持“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的群体来说,DEI不仅未能兑现其承诺,反而成为他们实现阶级跃升的绊脚石,加深了他们的绝望感。
要理解DEI政策的争议,首先需要剖析其背后的左派意识形态。
DEI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20世纪兴起的几个左翼思想流派——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以及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批判理论诞生于19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核心在于解构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它认为,不平等并非偶然,而是通过文化、语言和制度被系统性地再生产。后现代主义则更进一步,质疑一切“普遍真理”,主张现实是由无数碎片化的叙述构成,强调差异性和多元性。而符号互动理论关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认为身份和偏见通过语言和行为符号得以塑造。
这些思想共同为DEI提供了理论依据。DEI的支持者相信,通过调整语言规范、改变行为模式,可以逐步拆除压迫的社会结构。例如,企业中的DEI培训常常要求员工避免“微歧视”(microaggressions),学校则通过招生政策优先考虑少数族裔,以“纠正”历史不公[1]。这种逻辑认为,只要在“社会表现”上更加多元和包容,深层的不平等就会自然消退。
思想有问题
然而,这种思想框架并非无懈可击。
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虽然敏锐,却往往陷入过度简化和二元对立的窠臼。它们将社会问题归咎于“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永恒斗争,却很少承认个体选择和努力在塑造人生轨迹中的作用。正如评论家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所指出,过于聚焦系统性因素可能会掩盖个人能动性的重要性[2]。
后现代主义的问题还在于其相对主义倾向。它否定客观标准,推崇主观体验和群体身份,结果往往导致政策偏离常识。例如,DEI有时将“公平”定义为结果的均等,而非机会的平等,这不仅削弱了竞争的激励,也让许多人感到规则被人为扭曲。
至于符号互动理论,虽然它强调互动的重要性,但在DEI实践中的应用却流于表面——强制性的语言规范和行为准则,与其说是对话的桥梁,不如说是单向的说教。
实践有困难
思想的缺陷在政治实践中暴露得更为明显。
DEI政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它常常以身份而非能力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在企业中,招聘和晋升优先考虑少数族裔或女性,可能忽视更合格的候选人;在大学招生中,基于种族的“平权行动”让许多中下层白人学生感到被边缘化。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2022年美国白人男性在某些行业的就业比例显著下降,而DEI政策被认为是推手之一[3]。
更令人担忧的是,DEI并未触及社会不平等的真正根源——贫富分化。过去四十年,美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标)从0.40上升至0.49,表明财富日益集中于顶层1%[4]。然而,DEI的焦点却停留在种族和性别上,仿佛通过调整身份比例就能掩盖经济结构性失衡的现实。这种“头痛医脚”的做法不仅不治标也不治本,还让许多中下层群体感到被忽视和“反向歧视”。
对于MAGA的支持者——多为蓝领工人、小镇居民和中下层白人——DEI的推行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反对平等,而是认为DEI将资源和机会倾斜给了“特定群体”,却对他们的困境视而不见。一名俄亥俄州的卡车司机曾在采访中坦言:“我不在乎谁当老板,但别因为我的肤色就告诉我我没资格。”[5]这种情绪在MAGA群体中有着广泛共鸣。
加剧的对立与绝望
DEI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加剧了社会撕裂与极端化。政策的支持者常将批评者斥为“种族主义者”或“保守派顽固分子”,这种标签化非但无助于对话,反而让矛盾激化。一项2023年的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认为DEI政策“有时会走向极端”,而43%的受访者感到它“制造了更多分歧而非团结”[6]。在MAGA群体看来,这种对立的加剧也进一步让他们感觉到被排挤、被边缘化。
严重的贫富分化本来就让阶层跃升遥不可及,而DEI的身份政治又让这种绝望蒙上了一层道德的羞辱。MAGA们看到的是:精英阶层在曼哈顿的会议室里制定规则,却对底特律工厂工人的诉求置若罔闻。DEI的支持者或许真心相信自己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对那些挣扎于生计的人来说,这更像是披着道德外衣的傲慢与冷漠。
何去何从?
DEI政策虽然初衷高尚,但其背后的左派思想和实践却暴露出深刻的缺陷。它过于强调身份标签,却忽视了个体价值和经济现实;它试图通过强制性措施缝合社会裂痕,却反而让伤口更深。MAGA群体的绝望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对一种失衡的回应——这种失衡源于贫富鸿沟,而非DEI标榜的种族或性别叙事。
与其沉迷于社会多元,不如直面更艰难的挑战:缩小财富差距、改善公立教育、投资基础设施、重振制造业。这些措施未必能立刻平息争议,但至少能让更多人看到希望的微光,而不是在身份政治的迷雾中越陷越深。
毕竟,一个国家的伟大,不在于它如何粉饰困境和分歧,而在于它能否直面现实和挑战,最终成就所有人的上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