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对话达20项共识 分析指象征意义较大
记者张淑伶上海23日电,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昨天举行,中方称达成20项“重要共识”,但日方最在意的水产品问题没有明确开放时间。 有分析认为,在美国总统川普冲击下,中日两国都需要合作,但目前仍是象征大于实际意义。
时隔6年,第6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22日于东京举行,由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和日本外相岩屋毅共同主持。
据这份共识,关于福岛核处理水排海问题和日本水产品输入中国问题,中方反对日方单方面启动排海的立场没有变化。 双方重申完整准确全面理解2024年9月20日发表的共识,确认持续展开针对排海的长期国际监测和中方独立取样监测,在结果没有异常前提下,就日本水产品输华问题开展相关磋商。
其他共识则多为同意互相交流合作,包括:在日本举行中日服务贸易政策对话、继续举办中日汽车对话、继续举办中日出口管制对话及政企交流活动、举行中国政府部门与中国日本商会对话、举办中日海洋垃圾合作专家对话平台会议等。
不具名的北京中日关系学者告诉记者,中日关系改善仍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表面上改善了至少对双方没有坏处。
他说,在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政策冲击之下,中日两国都需要合作,尤其是在经济领域,所以双方都有改善关系进行合作的需要,但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而已,能否落实在具体项目上还需要继续磋商,因此还需要观察。
他说,至于在政治安全方面,中日都还没有触碰,矛盾依旧,而政治安全关系才是决定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具中国官方背景的微信公众号“牛弹琴”今天则发文评论,称几年前难以想像中日之间有这么多的对话与合作,主要是国际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他说,美国总统川普上台后,中国肯定面临冲击和考验,“但遭受最大冲击的,一是美国国内,二是美国盟国”,日本受到美国关税大棒等的冲击,韩国外交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对加强中日韩合作持更加积极态度。 王毅此次在东京参加中日韩外长会议,文章认为,这是中日之间,以及中日韩之间,至少10年来气氛最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