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前高管杀入10000亿赛道

铅笔道 2025-03-22 15:53+-

估计AI行业又要躁动一会了。最近,据官方消息披露,前DeepSeek核心成员出去创业了。更准确地说,是原幻方量化(DeepSeek母公司)的核心成员——项国明,出去创立了一家新公司,名叫迪洛斯智能,主攻企业AI应用平台。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毕竟,AI行业现在到处都是机会。这不,就在几天前,同样是大模型公司的百川智能,两位联合创始人(焦可与陈炜鹏)集体出走,投身AI语音领域创业。这类明星公司的高管出走,一般身边都有风险投资人围着转,融一两笔启动资金不是难事。

据企业预警通数据,迪洛斯智能成立于2025年1月,创始人项国明是幻方量化的创始合伙人之一,职级是很高的。按照历史规律,这类人物出走,一般会有2个关键原因:要么与关键人物理念不同,要么与公司愿景发生了分歧。

幻方量化的创始人是梁文锋,幻方量化是做量化投资的,DeepSeek是做开源大模型的。从其创办的公司来看,项国明的新志向,并不完全在这两大版图里。

那么,迪洛斯智能究竟是家什么公司?它切入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赛道?

- 01 -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它的业务比较抽象:致力于 AI 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打造企业级AI 应用平台。

这里面有3个关键词:应用,企业,平台。

1、应用。从产业链位置看,它可能是DeepSeek的下游应用,而DeepSeek是它的技术支撑。

比如,DeepSeek曾与用友合作,共建了一个智能体平台,引入了4000+企业级应用API,涵盖财务、人力、供应链,能帮助企业快速构建智能体。迪洛斯的业务,是否也与该方向有关联?

2、企业。这说明,迪洛斯的用户不是toC,而是toB,它的产品是给企业用的,是向企业收费的,而不是像大模型一样,作为一个toC工具或平台。

3、平台。这说明,它的业务模式比较立体,销售的不是具体产品,用户也并非一个群体,更可能是一端连接A、一端连接B,公司通过多元化的服务赚钱。比如社交产品微信、大模型DeepSeek、BOSS直聘就是平台。

好了,现在正式归拢一下迪洛斯的业务形态——它的方向是帮企业落地人工智能,实现思路是千业万模+AI万神殿。这里有2个专有名词。1、千业万模,为各垂直行业开发定制化的AI模型;2、AI万神殿,通过多个AI模型协作完成目标,而非依赖单一模型。

比如景区的导览服务单一,它就开发AI驱动的智能交互系统,与游客实时对话,推荐个性化游览路线;比如生态修复公司(东珠生态)需要优化工程,迪洛斯就用AI模型预测植被恢复速度等。

DeepSeek前高管杀入10000亿赛道

- 02 -

铅笔道智库团队认为,迪洛斯的创业方向是符合大势的,但商业模式恐怕不那么性感。说白了,从赚钱角度看,它未来大概率有两个结局。

第一种结局:变成AI大模型时代的高级外包公司。从其官方披露的内容看,其现有的客户都是大B企业,提供的都是基于大模型的定制服务,比如A股上市公司东珠生态、东珠电力工程公司(东珠生态旗下公司)。

目前,尽管大模型的智能潜力已经爆发,但这类服务依然很难用AI标准化。比如东珠生态,其业务场景(如林业碳汇、生态修复)具有高度复杂性。迪洛斯为其开发的“碳能魔方”大模型,专门用于优化碳排放监测与能源管理,定制化程度高。

第二种结局:变成AI大模型时代的“SAAS平台”。当然,这只是一种逻辑类比:它有点像互联网时代的SAAS平台,像AI时代的数智化中台公司。和第一种结局相比,SAAS平台是有标准化空间的。

SaaS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云端提供标准化的软件服务,用户无需自行部署和维护,只需按需订阅即可使用——有点像自来水模式。

但从迪洛斯已有的客户案例来看,它的SaaS潜力较低,更多还是依赖本地部署。比如迪洛斯许下的“双30目标”承诺:在部署后的6个月内,实现生产力提升30%、冗员优化30%。这里提到的“部署”,可能涉及本地服务器的搭建。

- 03 -

之所以推测这两大结局,还与迪洛斯的团队基因有关。

DeepSeek的项国明是总经理,背后还有董事长汤浩。他是企业咨询基因,在股权投资、管理咨询、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等经验较丰富。另一位高管是首席运营官杨姗,资深互联网从业者,曾就职和讯、新浪,于2015年加入字节跳动,历任政企项目全国战略合作负责人、商业化市场总监,主导全国级战略合作、平台内容增长及数字营销体系搭建。

请注意,关键词是:咨询+政企项目合作。这样类型的团队班子,更指向了前文所述的两大可能性结局:要么成为高级外包公司,要么成为AI时代的“SAAS平台/数智中台公司”——聚焦大客户、大行业、大场景,提供软硬件一体化、云端协同的AI解决方案。

可以预见的是,该赛道未来竞争激烈。迪洛斯智能认为,最终活下来的大模型企业不会超过五家。至于总参赛玩家的数量会有多少?可以参考当年的SAAS大战以及数智化中台大战,可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

自2010年左右,国内SaaS行业开始发展,到2020年已形成多个细分赛道,每个细分赛道(如ERP、CRM、办公、人力资源等)最终仅有1至2家头部企业杀出;而数智化中台的概念自2019年兴起,吸引了大量企业参与。以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率先布局,随后传统企业也纷纷跟进,涉及企业数量众多,但最终形成中台能力并实现商业化的极少。

毕竟,迪洛斯的业务并不涉及“科学技术”,而是“工程技术”,属于应用型技术,技术壁垒不高,但又属于平台业务,是巨头、独角兽等百家必争之地。

好在这个市场足够大。据《中国AIGC应用全景报告》数据,至2030年,中国AIGC应用市场规模可能突破10000亿元。其中,企业级市场是关键一环。

  • 最新评论
  • 莘莘游子

    4. 生物科技(中长期收益可观,但回报周期较长,随着AI的进步,生物科技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星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大,但新药研发周期长(10年+),失败风险高。若在基因编辑、mRNA疫苗、脑机接口等领域取得突破,中国可以减少对西方药企的依赖,并形成高利润的医药出口产业。 中国人工智能的爆发将助力新药研发、精准医疗等,使之短时间内能更快地产生商业价值回报。 预期回报周期:5-10年 5. 航天科技(极具军事、国防和经济上的战略意义,但短期内经济回报有限) ** 二星 太空经济(卫星互联网、太空采矿、深空探测)是未来方向,但短期市场需求不足,投资回报周期极长。低轨卫星+6G短期内有商业价值,如星链竞争和通信领域应用。载人登月、太空能源、采矿等需多年的技术积累,短期内仍属于国家战略投入,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变现。 预期回报周期:10-30年 人工智能、半导体短期就能拉动经济增长,市场需求极大。 半导体是国家科技和产业链安全的关键,EUV光刻机的研制成果将使中国的AI研究不再受到算力的制约。 新能源产业升级+产业链优势巩固,中国在光伏、电动车、电池领域全球领先,需要保持竞争力并扩大市场。 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新能源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三架马车,必将短期中期内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 生物科技未来价值大,但研发投入高、周期长,AI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生物科技的发展。(AI的稍后爆发会带动生物科技的大爆发) 航天科技将促进太空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但目前还是投资阶段,回报时间稍长。(这里没有计入军事、国防的战略意义) 综合来看,我国科技发展前途无量,新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屏蔽
  • 莘莘游子

    从经济效益、投资回报周期和产业带动能力的角度,排列一下我眼中的当前最有潜力的科技: 1. 人工智能(AI,短期+中长期经济效益最强)***** 五星 AI是现阶段经济增长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领域,能直接提升制造、医疗、金融等多个行业的生产效率。AI软件、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商业化路径清晰,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万亿美元级。AI直接带动算力、芯片、数据产业增长,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预期回报周期:2-5年 2. 半导体自主化(经济和产业链安全至关重要)***** 五星 半导体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控制芯片供应链对整个科技经济体系至关重要。目前芯片进口依赖度高,自主突破后可减少数千亿美元贸易逆差。政府和企业已在大规模投资(如华为、长江存储等),但短期仍有巨大技术和资金挑战。 最为关键的,华为突破国产EUV光刻技术,自主研发的LDP设备有望2025年今年试产,打破ASML垄断,降低芯片制造成本,推动AI、5G与高性能计算领域发展,重塑全球半导体格局。这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和好消息,意味着在芯片行业,最大的障碍已经扫除,取得巨大回报的时候很快来到,中国芯片新纪元正在开启! 半导体自主化+人工智能 = 科技经济体系和产业链的安全,巨大的产业投资回报,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预期回报周期:2-5年 3. 新能源(新能源强国计划,市场需求旺盛,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 **** 四星 新能源车、储能、氢能、固态电池是全球产业趋势,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美元级。技术壁垒较高,但已有成熟市场(光伏、动力电池行业中国已全球领先)。政策支持力度大,如电动车补贴、新能源电网布局等。 新能源产业不光能实现石油能源替代计划,而且直接带动和保证算力、芯片、数据产业增长所需的能源供应! 预期回报周期:4-7年

    屏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