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进入9万美元时代 扩招、涨价、割中产娃韭菜

留学全知道 2025-02-19 23:13+-

2025年初,藤校终于还是不负众望地按惯例涨了学费。

布朗大学理事会将在下一学年将本科生的学费提高4.85%,也就意味着布朗2025-26 学年的总就读费用将接近92,400 美元。

藤校进入9万美元学费时代!

2024-2025 学年,耶鲁大学的每年总就读费用达到90,975 美元;普林斯顿大学去年的预估就读费用约87,000 美元;达特茅斯学院预估的总就读费用接近87,800 美元;西北大学2024-25学年的总费用将约95,000美元。

目前还不知道,这些大学在2025-26学年的费用会不会进一步上涨。

在英国,G5大学的学费也因政府补贴削减而连年上涨。

学费连年增长的同时,这批顶尖学府不少都深陷财务危机,甚至被迫裁员减支——涨价究竟是教育质量的保障,还是精英大学的自救策略?中国留学生又该如何应对?


联邦“断供”,成本失控

美国名校的财务危机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办公室近日宣布,将减少用于研究的“间接成本”的联邦资金,将影响到众多研究型大学,包括哈佛、MIT、斯坦福、芝大、康奈尔、布朗等等一大批名校。

平均而言,NIH的间接成本资助比例将从26%降至15%,这类资金原本用于实验室维护、设备采购等核心研究支持。

没了这笔钱后,据传,哈佛、康奈尔、哥大、宾大等名校内部邮件曝光,暂停教职工招聘,叫停博士后项目,2025年的博士招生计划也可能搁浅。

斯坦福大学更是直接算了笔账:NIH这笔资金的变动,将直接导致斯坦福每年损失1.6亿美元!

间接成本是指一大类运营成本,涵盖从维护到支持人员的工资等所有费用。在斯坦福大学,间接成本的资金可用于“建设实验室空间、购买和维护科学工具以及研究计算”。

不止NIH,盖茨基金会等其他资助机构也有类似的政策,将间接成本率限制在研究型大学资助的10%。

这并不是美国大学们第一次面临财务危机了。

疫情期间,不少规模较小或排名不高的大学甚至破产倒闭。债务和运营成本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大型知名学校。

芝加哥大学拥有31 亿美元的运营预算和 100 亿美元的捐赠基金,但赤字也高达 2.39 亿美元,负担沉重。

2022年芝大负债达到58.09 亿美元,比2006年的22.36亿美元高出一倍多,每年债务偿还成本也从4570万美元增至2亿美元。

亚利桑那大学也在2024年公布了高达1.77亿美元的赤字,并计划裁员15%。

校方将债务和赤字看做是跟上其他精英大学、提升全国排名所必需的“成长烦恼”。

这些“精英困境”源于高昂的基建投资(如新学院、实验室)和维持排名竞争的压力。

芝大古典学教授克利福德·安藤说:“我们把自己变成了‘闪亮的玩意儿’,但维持它正吞噬大学自身。”

虽不至于“捉襟见肘”,但连年上涨的学费、针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政策,都是大学们的自救手段。

常春藤盟校的学费涨幅远超通胀,但校方辩称“必须覆盖财政援助”——布朗新增1700万美元助学金,耶鲁本学年发放2.57亿美元奖学金。

耶鲁大学还在最近官宣了将扩大本科招生。从今年秋季开始,2029 届学生入学后,该学院每年的班级规模将增加 100 名。

扩招后每年的班级规模总数将达到1,650人,总本科生人数将达到6,600人。

此举是否为“扩招增收”的一环尚待确认,我们仍可以期待更多名校做出动作。



英国大学危机:

国际生减少后的财务困局

一年多疫情,英国官宣限制留学生携带家属,这一政策直接导致2024年学生签证申请量下降了13%。

国际生学费则是英国大学的重要收入来源,每年为英国社会贡献419亿英镑经济价值。而政府增税和国民保险成本的上升,则抵消了学费上涨收益——高昂的学费也只能让学校勉强自保。

我们收集了英国G5大学2025年最新学费情况。

牛津大学

本科:35,260-59,260英镑(涨幅6%-21%,工程专业涨幅最高达21%)

研究生:参考往年28,900-74,000英镑区间

生活费:9个月约12,825-18,315英镑

剑桥大学

本科:25,734-67,194英镑(医学专业涨幅超3,000英镑)

研究生:26,031-74,000英镑

生活费:每月1,240英镑

帝国理工学院(IC)

本科:2025/26学年国际本科生的学费在40,700-55,800英镑,最高涨幅14.2%

研究生:26,100-45,400英镑

生活费:每月1,640-1,764英镑

伦敦大学学院(UCL)

本科:33,000-43,500英镑(计算机科学最高)

研究生:参考往年28,900-48,500英镑

医学专业:本科阶段学费高达53,400英镑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研究生:28,900-48,500英镑

生活费:每月1,300-1,400英镑

英国G5名校针对国际学生的学费普遍上涨3%-5%,部分专业涨幅显著,比如牛津工程涨了21%。

此外,附加费用也有所增加,比如医疗附加费从470英镑/年涨到了776英镑/年。

随着通胀,生活费用也有所提高,伦敦地区月均生活费约1,200-1,800英镑,非伦敦地区约为1,000-1,500英镑。

国际学生这边羊毛薅多了,英国大学连本土学生学费也破天荒涨了——8年来首次涨至9535英镑。

但英国大学仍面临53亿英镑研究赤字和17亿英镑教学赤字。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尼克·希尔曼直言:“学费上涨被国家保险吞噬,实际收入不升反降。”


扩招与涨价

留学生的双刃剑?

涨价这一刀,首先从经济层面砍在学生们头上。

别说国际学生了,美国本地学生都受不了高学费压榨。

美国大学的高学费,把本地学生都逼到了欧洲留学。欧洲大学通常学费较低,本科毕业时间不到四年,进一步节省了费用。

在英国,美国学生的申请数量在过去十年翻了一番;荷兰在过去五年中申请数量增长了近 50%。西班牙和法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

涨价、扩招、本地学生流失,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都是潜在的机遇。

作为大学眼中的“金库”,留学生有哪些经济层面更划算的思路?

首先是选校时,在排名之外,可以更注重那些名气不大但专业实力强的院校,这些院校的费用往往比名校低,奖助学金申请也更容易。

性价比更高的欧洲、亚洲留学目的地,也因为这两年英美大学涨价之夸张,而越发得到中国学生青睐。

想追名校的牛娃,也可以盯紧各个大学的奖学金政策。

目前有众多美国大学对国际学生都实行了need-blind政策,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圣母大学、阿默斯特学院、鲍登学院、华盛顿与李大学。此外,波莫纳学院对就读美高的国际生也执行need-blind政策。

这些学校在招生时,不会考虑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论学生是否申请奖学金,其录取结果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一旦大学认定申请人符合其录取标准,会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提供相应数量的资金支持(扣除学生能够承担的学费部分)。

还可以利用数据库精准定位奖学金。

美国:Fastweb、Scholarships.com(筛选国际生选项)。

英国:UKCISA(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官网)、各大学“Funding”页面。

学费对比平台:CompareUniversityFees.com(实时更新各国费用)

在美国,大学前的AP先修课程可以抵扣学分;部分学校暑期上课学费打折;此外,大学还可以选择“转学分”的省钱模式——在社区大学修读前两年课程,后期转入目标院校。

还可以合理选择国际学生保险,覆盖医疗费用,避免高额账单;合理申报租房补贴等支出,通过IRS Tax Treaty享受10%-30%退税,可参考税务计算器网站:IRS Tax Withholding Calculator(估算退税金额)。

申请难,经济压力也难面对。留学路步步艰辛,我们也要注意避坑:

>>>慎选中介:声称“保录奖学金”的中介可能伪造材料,导致永久拒签!

>>>避免超负荷打工:超出签证允许的工时可能被遣返,影响学业。

>>>勿轻信“野鸡大学”奖学金:部分机构以高额奖学金吸引学生,但学历不被认证(可查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

涨价与扩招或许是精英大学的权宜之计,但若失去对学术初心和多元价值的坚守,名校光环也会褪色。

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在财务与梦想间找到平衡,或许比硬挤进名校更有意义。

通过精准申请奖学金、灵活规划学业路径、善用资源开源节流,中国留学生完全可以在不牺牲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减轻经济负担。

  • 最新评论
  • 侠客独行

    盖茨基金会,一贯标榜政治正确支持 DEI,凭啥也要砍间接资金?吖自己做婊子却把责任推到川普政府头上

    屏蔽
  • 侠客独行

    很多间接成本资金,都被各个大学浪费在 DEI 项目上,招来很多不合格但政治正确的行政人员。 狠狠地砍掉这些预算,才能把钱用在刀刃上

    屏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