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信号?Gucci关闭上海两家标志性门店
2月17日,法国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旗下奢侈品品牌Gucci在上海关闭了芮欧百货店和新世界大丸百货店,该品牌在上海的门店数量随之下滑到7家。
这也意味着,在以奢侈品商圈著称的南京西路,Gucci仅剩上海恒隆广场一家门店。
作为集团的核心品牌,Gucci战略收缩的背后,是品牌及母公司开云集团业绩低迷的体现。数据显示开运集团全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下滑62%。
开云集团业绩持续低迷
Gucci芮欧百货店和新世界大丸百货店两家精品店都已经在2月16日完成最后一天营业后闭店。目前Gucci在上海市区的门店数量已经减少到7家,分别位于上海恒隆广场、上海ifc国金中心商场、前滩太古里、港汇恒隆广场、iapm、ITC以及虹桥机场。
门店收缩动作,也是品牌业绩低迷的一种体现。
2月11日,开云集团发布2024年全年财报,数据显示集团全年营收为171.94亿欧元,同比下降12%;归属于集团的净利润为11.33亿欧元,同比大幅下滑62%。
作为全球头部的奢侈品集团,开云集团拥有古驰(Gucci)、圣罗兰(Saint Laurent)、葆蝶家(Bottega Veneta)、巴黎世家(Balenciaga)、宝诗龙(Boucheron)等一系列知名时装、皮具和珠宝品牌。
其中,核心品牌古驰的业绩表现尤为低迷,全年营收同比下降23%至77亿欧元,成为拖累集团整体业绩的主要因素。古驰作为开云集团的主力品牌,其销售额占集团总营收的近一半。然而,2024年古驰的业绩持续下滑,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24%至19.2亿欧元,全年各季度营收均呈现两位数跌幅。
开云集团表示,古驰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市场消费疲软、品牌转型调整未达预期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
事实上,古驰的业绩疲软早已显现,其在2023年营收98.73亿欧元,同比下降6%。当年,开云集团的销售额为195.66亿欧元,同比下滑4%。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记者分析认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奢侈品牌,古驰品牌形象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产品的稀缺性、独特性和高端定位上。然而,近年来古驰在品牌拓展和产品线开发上似乎过于广泛,涉足了多个日常消费品类,如鞋子、袜子、毛衣,以及香水、化妆品等快速消费品领域,甚至与户外品牌The North Face进行了跨界合作,这些举措虽然有助于品牌渗透到更广泛的市场,但也削弱其原有的奢侈品属性。
为应对古驰的业绩困境,开云集团在2024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终止与创意总监SabatoDeSarno的合作关系,并加速推进品牌转型战略,但目前尚未见明显成效。
其他品牌表现分化明显。圣罗兰全年收入下降9%至28.81亿欧元,而葆蝶家则逆势增长4%至17.13亿欧元。此外,开云集团的眼镜和美妆业务表现亮眼,全年收入大涨24%至19亿欧元。
奢侈品巨头谋求翻身
尽管开云集团在2024年面临严峻挑战,但其在北美和亚太市场的部分品牌表现有所改善,显示出一定的复苏迹象。然而,奢侈品行业整体疲软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仍为开云集团的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不仅是开云集团,另一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也不乐观。集团发布的2024年度财报显示去年总体收入为846.83亿欧元,同比下滑2%;营业利润为195.71亿欧元,同比下滑14%,这是2020年以来其利润首次下降。
LVMH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Bernard Arnault说:“高质量的商品在中国仍然受到欢迎,预计恢复到正常的状态需要两年的时间。”LVMH集团首席财务官Jean-Jacques Guiony表示,中国的市场仍然低迷,但和前几个季度相比略有改善。
伍岱麒认为,这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关联很大。当国家综合实力、社会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体的内在精神价值,并不需要外在的有形物来彰显,因此过去奢侈品牌所赋予的身份地位象征,其意义已经有所下降,消费者追捧的热度就减退。消费者更加理性和追求自我的结果,更愿意选择自己适合的品牌,而非通过品牌来彰显自我。
“从炫耀性消费向实用主义消费的转变,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在消费升级过程中的理性回归,也是中国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和多元的重要标志。”江瀚同样对本报记者表示。
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报告显示,受消费者信心不足、出境游复苏、消费外流加剧等因素影响,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高端消费品市场销售额预计下降18%—20%。同时,该报告还指出,2024年境外高端消费外流加剧,境外消费占比升至40%。中国内地消费者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高端消费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50%和120%,但境外增长不足以弥补中国内地市场的下滑,总消费额同比下降约7%。随着刺激经济政策和促进消费措施的出台,中国奢侈品市场第四季度表现有所改善。
对于奢侈品巨头们而言,如何提升业绩成为一大课题。开云集团董事长François-HenriPinault表示,未来将重点提升古驰的品牌传播力、优化产品战略并提高分销质量。
伍岱麒认为,国际高奢品牌正在逐渐走下神坛,可能更重要的是做好年轻一代用户的沟通,需求洞察,以及推出他们喜欢的产品和服务,否则随着品牌逐渐老化,其消费者老化,会更快速地丧失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