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上的最荒谬的一堂课

馨琳日记 2025-02-17 12:52+-

  大学写作课:性别与性

  我在写作课里阅读并分析的第一篇文章是苏菲·路易斯创作的荒诞色情文学《我的章鱼女朋友》。文中描绘了很多人类和动物,植物,物品等非人类客体的交媾。

  在我看来,大学课程里包含此类内容,略微有一点点荒谬。好在至少它不是必修:有此类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样的课程内容,而对此不感兴趣的人不会被强制要求学习。因此,以多元,包容,艺术为名义在人文课程里加入这些内容可以算是尚且合理。

  然而,与多元化相关的网课里面有部分内容的合理性就值得辩论了,因为这些网课是必修的学分。不论你是否感兴趣,是否认同,都被强制要求完成。这些网课里的部分内容富有争议性,比如有个视频里说“性别与性是一张光谱(Spectrum),任人自行定义......”。

  在川普上任之前民主党执政时,美国一共有100多种性别。最荒谬的时候,即使别人认为自己的性别是猫,是猪,是恐龙,你也必须完全理解接纳TA。川普再次成为总统以后,美国很多荒谬的思想得到了控制。比如,川普宣布美国只有两种官方性别,禁止生理上的男性参加女性竞技体育运动......

  “包容”与“宣扬”的区别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还有灰色地带。在不影响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允许灰色地带的存在是包容个人自由的体现。然而,“包容”不等于“宣扬”。

  大肆宣扬灰色地带的合理性,诱导青少年和幼儿接触灰色地带,究竟是进步还是荼毒?学校里强制要求每个人学习“性别是一张光谱,有无限种类别”的网课,就是在大肆宣扬灰色地带的合理性,并诱导年轻人探索灰色地带。

  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片性别灰色地带。处于这片灰色地带的人很难改变自己的心理或生理情况。的确,人们应该尊重个体差异,不能因为有人是性别或性取向少数群体就忽视其品格,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点。

  然而,允许处于灰色地带的少数人被正常对待,不意味着要倡导本不处于灰色地带的人去过度关注甚至尝试探索灰色地带。

  “恐惧”与“烦躁”的区别

  许多人一旦知道你倾向于川普所领导的共和党阵营,就会立刻给你扣帽子“同性恋恐惧症,跨性别恐惧症,外国人恐惧症.......”。

  给人乱扣各种“恐惧症”(Phobia)的帽子,是把“恐惧”和“烦躁”混淆了。只要你不会对别人造成危险或伤害,别人就不会恐惧你。少数群体并不会让多数群体觉得害怕。但是,如果经常在不合适的场合过分强调自己是少数弱势群体,并试图凭这种身份获得优厚待遇,就有可能会让多数其他人觉得烦躁。我个人不会因为有人强调自己是弱势群体就对其感到烦躁——我赞同每个人都有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权利,但是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因此烦躁。

  一个人心里认为自己是“猫”,是“猪”,是“恐龙”,以及TA想和什么人,多少人发生亲密关系,都是TA自己私人的事情,别人根本不会在意。但是,如果TA非要所有人都认可并赞扬他的特殊性,自认为理应受到优厚补偿,那必然会引起一部分人的烦躁和逆反心理。

640 (7).webp

  *此前美国各种性别的一小部分

  “说自己喜欢川普比出柜还难”

  “说自己喜欢川普比出柜还难”,是深蓝大学里少数保守派同学的口头禅。很多保守派都选择低调做人从而明哲保身,表面上附和左翼自由派的言论,实际上投票给了川普。

  我去年在Instagram上发了几篇庆祝川普胜选的故事,导致我的账号不仅一天内失去了接近十分之一的关注者,还被极端左翼自由派的激进女权主义者网络霸凌了。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表达真实的自我比维护虚假的关系重要。

  虽然明白“枪打出头鸟”,但是我还是选择公开表达对川普的喜爱与支持。事实上,不论是从校园规范还是美国宪法的角度上来讲,我发表的言论都没有逾矩之处。霸凌才是违反规则和人情的。我去年向学校纪律部门举报过的一位网暴我的学姐,然后学校相关部门经过一番调查和沟通后,给那位快要毕业的学姐发了一封“Incident Report”以起到警示作用。当时,我还是在身边朋友的帮助下,才发现了那位匿名网暴者的身份。我的朋友们一部分是和我意识形态相近的保守派,一部分是虽然和我意识形态不同,但是能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的人。

  当然,我喜欢川普不仅是因为他在性别方面的思想传统,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以后有空我再写写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门”利与弊。

640 (8).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