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习近平的“救星”....中国官场新现象

VOA 2025-02-11 11:35+-

吴国光评论文章:年底是中国官场的升官季节,到处“新星”璀璨。在官员老化严重的背景下,随着习近平第三任期的纵深展开,中共正在加速提拔一批较为年轻的官员。其中的领跑者,是那些走上了厅局级领导岗位的1980年代前半期出生者和已经主政县市的1980年代后半期出生者,还有1990年代出生的个别县处级官员。

资料显示,这些年轻官员成长于中国经济繁荣时期,许多人拥有精英教育经历和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背景。那么,随着这些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掌握更高的权力,他们是不是有可能改善治理,因而改善民生,乃至改善民权呢?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久以来,在对中国政治的观察和分析中,有一种强调官员知识背景的倾向,总认为官员们越是受到过良好教育,他们就越有可能把中国带上现代化之路。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官员个体素质的改善并不能决定一个政权是不是可以为民谋利。相反,如果人们总有那种期盼政治“新星”的集体意识,政治的改善反而难有希望。

“假博士”掌权是笑话,真博士当政就万事大吉?

的确,1970年代末,中共提出所谓“干部四化”方针(即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这是和当时转向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施政路向密切相关的。近半个世纪之后,现在这批年轻官员,教育程度和知识准备更有了大幅提高。分析相关资料,可以看到他们具有明显的学历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4年底成为正厅局级并有相关个人信息披露的75名中共官员中,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至少63人,占84%;其中有博士学位的35人,占近47%。除两人是从中共党校获得硕士学位外,他们的学位均来自正规大学,而且其中80%来自名牌大学。

这与目前在位的中共权力精英形成了对比。后者的教育经历往往水份不小,好多是所谓“真的假博士”或“假的真博士”——引号里的这两个说法究竟有何区别,很难弄得清楚,不外是说,博士学位是真的,得到博士的人有没有真去读这个学位那就天知道了。也许就是因为看不得这种以假充真,国人往往把中国当今施政的弊端归结为某位领导人的学历水份,常常以“小学毕业的博士”来讥讽之。反过来,这种诟病的背后,似乎也蕴含着一种心理期盼,那就是:如果真博士上台,中国就大有希望了。

他们是习近平的“救星”....中国官场新现象

一名工作人员在北京一家酒店的中共二十大新闻中心走过宣传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标语。(2022年10月19日)

我当然不想为“小学学历的博士”辩护,但是,中国政治的根本弊端显然并不在于领导人不是真博士,也不在于中共干部们的学历水份大。实际上,当官的可以一天博士课程没有读过就成为博士,干部们借助权力地位就可以混出水份很大的学历来,这不过是这一政治体制深层弊端的小小表现而已。在专制制度下,人们不得已而以嘲讽的方式避重就轻批评领导人的学历,对此我理解而且同情。但是,如果因此把中国政治的问题归结到这里来,认为换上学历辉煌而扎实的领导人就好了,只怕不是欺人也是自欺。

他们是习近平的“救星”....中国官场新现象

资料照:在北京人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大屏幕显示习近平以赞成票2970、反对票0,弃权票0的全票通过的投票结果连任国家主席。(2018年3月17日)

关键不在专业知识,而在制度安排

中国曾是一个有着上千年科举传统的社会,这无可避免地流传下一种科举情结。中国也是一个有着不止千年的人治传统的社会,对于“明君”、能吏、“青天”、“新星”的期盼也是古已有之。犹记1980年代,这也算是当代中国历史上最为锐意改革的时代了,一部题为《新星》的小说曾经走红,而且被标识为“改革文学”,已经显示出人们对于优秀官员的推崇远远多于对制度变革的向往。就此而言,当年的改革终于难成正果,也不是没有深层文化心理原因的。

至于当今这些“新星”们,在傲人的学历之外,更有红得发紫的政治履历。前述75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共,其中80%以上是在20 岁出头就入党的,甚至还有10 人在 20 岁之前就入党了,至少6 人 18 岁入党,当时还是高中生。插一句:唯一的非中共党员属于中国致公党,名字叫作王延轶,2020年新冠大疫情起始时很有名,因为她就是疫情起源地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所长,据说是因专业成就突出而从37岁就坐上了这个正局级职位。那么,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能够这样得到中共党组织的青睐呢?我这样问过周边的朋友,他们的答案很负面,说:那往往不是官迷心窍的家伙,就是吹牛拍马的内行,或者干脆二者都是,官迷与拍马相辅相成。

我倒也不敢说得这么绝对,但朋友们的看法显然也是从中国的实际经验中得出的。至少可以说,如果这些新星们必须在所谓的中共党性与为民谋利的善政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们会和那些假博士们一样首先选择党性,也就是选择个人宦途,甚至不惜为此牺牲民众利益。我不否认,在对于现代化的追求中,技术官僚无疑比“土八路”更有能力。但是,能力强的人就一定会比能力弱的人更好地行使公共权力来解决社会矛盾、推进民众福祉吗?如果没有制度变革,单靠官员能力的提高,能够保障民权也改善民生吗?其实,现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里有真学位的人并不少,光是“航天少帅”类的人物就有好几位,我不敢说这些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力不强。但是,他们也许能把习近平交待的任务完成得不错,但有什么可能去改变或制约当今忤逆民意的治国路线呢?

  • 最新评论
  • 莘莘游子

    总结: 技术官僚的增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能起多大的作用受到国家体制的限制。 单靠技术官僚无法推动国家治理本质性改善,建立和完善发展的制度才是关键。但反过来,好的,正确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国家制度,才能促使技术官僚的崛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官僚的增多(的现象),是件好事。 行政官僚与技术官僚应相互补充,而不是单方面取代对方。 未来需要培养既懂技术又有治理能力的复合型官僚,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屏蔽
  • 莘莘游子

    2)技术官僚的局限性与影响 技术官僚的崛起是时代的要求。技术官僚往往具备扎实的科技、经济、工程等专业知识,在制定政策时能提供科学、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有助于国家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高政府的技术治理能力。所作的决策基于长期发展目标,减少短期政治因素的影响。在技术项目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等方面较高效,能提高政策落地率。 但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政治敏感度较低,过于关注专业逻辑,可能忽视社会稳定、政治风险和群众接受度。缺乏群众工作经验,可能不擅长动员社会资源、组织基层执行,影响政策推行效果。可能忽视公平性,倾向于效率优先,可能导致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如数字鸿沟扩大。沟通能力较弱,在政策宣传、公众沟通等方面较弱,容易导致政策推行阻力。 而行政官员则刚好相反,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创新思维,办事效率可能较低,但政治敏感度高(讲政治),社会治理能力强,能平衡多方利益,社会经验丰富,是守成维稳的好栋梁,就是拍马屁,都能拍得你很舒服。 技术官僚和行政官僚各有所长,二者的最佳模式是互补,而非取代,而具备技术思维和政治智慧的复合型官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是因为兼备行政管理与技术专长的复合型官僚在现实中并不多,原因在于现代教育体制往往将行政管理与技术专长分开培养,导致绝大多数官员只精通其中一项,很难两者兼备。技术人才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在专业研究上,缺乏政治经验,而政治官员通常缺少深入的技术训练。因此需要鼓励跨学科培养,培养既有政策管理经验又有技术背景的官员,或者推动政府与高校、企业合作,定期培训官员,提高其专业素养。

    屏蔽
  • 莘莘游子

    2.1978—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技术官僚崛起 特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层强调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推动因素:经济改革要求提升行政管理能力,推动技术官僚取代纯粹的政治干部。恢复高考,知识分子进入官僚体系,经济技术部门逐渐重要。地方治理权力下放,允许部分官员以市场化手段管理经济。 3.1992—2012年:市场化改革深化,技术官僚主导 特点: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强调经济发展优先,市场化改革深入,技术官僚全面主导治理体系。 推动因素:市场化改革扩大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出现“GDP锦标赛”,官员需具备经济管理能力。科技进步要求政府官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理工背景官员增多。国企改革带来官商关系变化,部分官员具备企业管理经验。 4.2012—至今: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对技术官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政治忠诚和专业能力并重 特点:以习近平为核心,强调专业过硬、政治忠诚,对官僚体系的控制进一步加强,更多的技术官僚进入安全、科技和高质量的社会治理领域。 推动因素: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数字化治理。国际竞争加剧(如中美科技战),国家安全成为核心议题,官僚体系向安全、科技治理倾斜。社会的发展要求官僚体系具备更强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5.未来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体知识水平层次的提高,技术官僚将比例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在科技、经济、能源等关键部门。政治忠诚仍是关键,但具备专业技能的官员更有晋升优势。地方政府的技术官僚化将加速,推动数字化治理和智能社会管理。 所以,中国的官僚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的推动下不断演进,适应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技术官僚的崛起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科技发展、国际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未来在选拔官员时,将综合考虑政治忠诚与专业能力,确保国家治理的稳定和高效。

    屏蔽
  • 莘莘游子

    看了这篇文章,对技术官僚的出现到增多这个现象,谈谈一些想法。确实,这些人是中国官场的“新星”,璀璨耀眼,是当前中国官场出现的新现象。 官僚指的是政府或组织中负责行政管理的人员,本身是一个中性名词,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官僚,是指行政官僚,通常指的是那些从事行政管理、执行政策的官员。这些官员可能不具备专业技术背景,而是依靠管理经验、政治忠诚和行政能力来履行职务。 与行政官僚相比,技术官僚是新的变种,两者是并列的概念,本质上也是官僚。就像以前军队里只有陆军,后来有了海军和空军,以后又有了空天军,火箭军和信息支援部队一样,这些都是技术兵种。一般来说,越是到后来,技术兵种会越来越多,兵种的操作复杂程度会有所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会更高,所以部队对兵员的知识文化的要求也相应更高。技术官僚也一样,官员受过良好教育,能更好地建设和治理现代高科技社会。现代社会的技术官僚越来越多,是现代社会的不断演变,对官僚体系提出的新的要求,技术官僚的出现和增多是发达社会的特点。 1)中国官僚体系不断演变与技术官僚的产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的推动下,中国的官僚体系是不断演进的,以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而在某个特定阶段,出现了技术官僚。 1.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代,革命官僚(或者说红色行政官僚)体系,政治忠诚为主 特点:以政治忠诚为核心,强调“干部要又红又专”(实际执行中,红往往被放在第一位,而专被忽视甚至打压),革命经历和阶级成分决定仕途。 推动因素:建国初期,中共需要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官僚体系。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阶级斗争,官僚体系严重政治化,专业管理能力被削弱。

    屏蔽
  • lary

    真博士当政就更坏,因为不做学问,专门搞邪门歪道整老百姓。

    屏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