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当你无法入眠时,究竟是怎么回事?

《纽约客》 2025-01-23 11:04+-

  失眠者的认知:当你无法入眠时,究竟是怎么回事?

  What an Insomniac Knows

  What’s really going on when you can’t power down?

640 (11).webp

  睡眠不好的人若无法安稳睡上一晚,不妨从那些富有创造力且多产的灵魂那里寻找慰藉,比如勃朗特姐妹、波德莱尔、卡夫卡、普鲁斯特、纳博科夫,他们都饱受失眠之苦。(Gérard DuBois插画)

  “你醒着吗?”这是凌晨3点失眠者常问看似熟睡的伴侣的问题。“没醒!”伴侣翻个身背对着,既表明自己醒着,又暗示还在睡梦中,不想进行有意识的交流。执着的失眠者迫切想找人聊天,通常会叹口气,接受对方的回应,重新陷入无眠。(继续交谈往往会走向离婚,而非得到想要的消遣。)无数夫妻在无数张床上喃喃进行着这样的对话,它提醒我们,睡眠并非简单的开关,而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极为复杂,如同其他自然行为一样,受诸多心理因素的支配。我们可能在睡着时仍能感觉到周围有动静,也可能醒着却依旧说“没醒”,且确实不想被打扰。

  E.M. 齐奥朗曾写道:“失眠的重要性极其巨大,以至于我忍不住将人定义为无法入睡的动物。”睡眠,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占据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它带来了两个相对的生存困惑。第一个与意识有关:我们知道自己会睡觉,但无法知晓自己正在睡觉,因为睡眠本质上是无意识的。第二个困惑与我们实际上能记住的东西有关,那就是梦的体验。在进行这个无法感知的睡眠行为时,我们每晚还会了解到,我们有可能经历过生动、强烈、难忘的体验,但这些体验同时又是错觉。睡眠告诉我们,存在着无法用叙事描述的黑洞;我们睡觉时做的梦告诉我们,我们的整个存在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一场梦呢?”这是哲学家们永恒的问题,是“红色药丸”困境(注:源自电影《黑客帝国》,选择红色药丸意味着面对残酷现实)。我们都曾感受到最初那阵宽慰——哦,只是个梦!——随即转变为悲伤:哦,他并没有复活。只是个梦而已。于是矛盾出现了:我们无法叙述睡眠的体验,尽管梦是我们叙述的主要体验,以至于我们用梦来比喻最极端的现实。我们会说,极其快乐的事“如梦似幻”;极其悲伤的事“如同噩梦”。

  不可避免地,我们像中世纪的人仰望星空一样,求助于科学家,希望能找到关于失眠状态的真相与慰藉。伯克利大学人类睡眠科学中心主任马修·沃克在《我们为什么睡觉》一书中,精彩地概述了研究意识的学者对睡眠缺失的认知。他努力表明,无意识状态有着复杂的结构。并非只是深度睡眠后接着是快速眼动睡眠(即做梦睡眠);在我们入睡的几个小时里,这两种状态会不断来回交替。我们不仅了解到褪黑素是昼夜节律的标志,还知道了腺苷。腺苷在我们清醒时积累,产生“睡眠压力”,即体内平衡睡眠驱动力,让我们感到困倦。书中提到,咖啡因通过阻止腺苷发挥作用来提神。(咖啡因是一种强大的药物!沃克重现了蜘蛛在各种物质影响下织出的可怕蛛网图:蜘蛛即使服用了迷幻药LSD也能正常织网,但喝了几杯拿铁后就会完全失控,织出杂乱无章的网,根本抓不到苍蝇。)

  资深失眠者若想从这些文字中寻求安慰,比如“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睡眠极少也能应付;情况会好转的”,那他们将一无所获。相反,我们被警告,睡眠不足的后果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我们不睡觉时,一切都会出错。对免疫系统的损害令人震惊;沃克引用了一项针对健康年轻男性的研究,该研究表明,一晚只睡4个小时“会使免疫系统中循环的自然杀伤细胞减少70%”。睡眠不足的老鼠——让老鼠一直醒着似乎很残忍,但我们确实这么做了,可能是反复给它们播放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的选举之夜节目——其肿瘤生长速度会增加两倍。癌症并非唯一风险。“你无需一整晚完全不睡觉,就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可测量的影响,”沃克解释道,他讲述细节时听起来带着一种可疑的专业快感。“当睡眠不足的心脏跳动加快时,通过血管输送的血液流量会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血压升高,”他写道。“雪上加霜的是,睡眠不足给血管带来的高血压压力意味着你无法再有效地修复那些受损的血管……血管会破裂。这就像一个火药桶,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是最常见的后果。”这种内容会让人晚上睡不着觉。

  失眠者往往会与睡眠好的人结为伴侣,但即使是那些睡眠好的人,可能也没有达到应有的睡眠时间。沃克认为,人类适合“双相”睡眠,即每天睡两次。传统社区中每个人都午睡,那里的人比现代化社区中不午睡的人寿命更长。午睡能救命。沃克甚至推测,我们独特的睡眠模式可能解释了人类在进化上的进步。我们的睡眠时间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少,但与猴子和猿类表亲相比,我们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相对更多,随之而来的梦境也更多。沃克坚持认为,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我们进行“情绪处理”。在这个阶段的记忆碰撞会在我们的经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我们醒来时不仅精神焕发,还会因重新构建的神经网络而获得新生和启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入睡。失眠似乎在十几岁后期突然出现,就像精神分裂症一样令人担忧,那时各种自我意识开始涌现。我在18岁左右首次遭受严重的失眠困扰,从欧洲家庭旅行归来后,我无法闭眼入睡。原因显然是时差,但我没有接受这个原因,而是陷入了恐慌。

  几十年后,我像其他人回忆美食一样回忆那些好眠时刻。(幸运的是,我吃过太多美食,几乎记不起任何一顿。)有一次我一觉睡到上午9点多;还有一次孩子们11点才把我叫醒。很少有恐惧症能像失眠一样给人带来如此大的心理痛苦。身体就是无法进入无意识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无法通过意志达成,或者说,无法通过意志消除。于是,人们开始极度羡慕,不仅羡慕熟睡的伴侣,还羡慕世界上所有没醒着的人,从孩子到旧抢劫电影中被史蒂夫·麦奎因用枪托砸头后立刻晕倒的喽啰。(这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

  失眠者每晚从卧室到客厅来回踱步的历程,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模仿着沃克所描述的睡眠,有着自己有意识的架构。无法入睡和清醒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失眠者很少会直接起床,工作一小时,享受房子的寂静。这意味着一种我们恰恰没有的宁静状态;如果我们能那么平静,就睡着了。不,我们倾向于在睡眠呈现的相同交替阶段中寻找睡眠,即使这意味着烦躁地踱步,或者听关于早期基督教历史的播客,或者看深夜电视节目,寻找那些能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东西,让我们不去纠结自己睡不着的事实,同时又不会过于刺激,导致我们更难入睡。

  事实上,当两个失眠者同住一所房子或公寓时,他们往往敏锐地意识到彼此的痛苦,但不会寻求彼此的陪伴。听到对方走动、开关灯、跺脚,失眠者会产生共鸣,同时也明白,若相互倾诉,只会让两人都更难入睡。因为我们失眠者并非在过清醒的生活;我们在寻找睡眠。就像睡在我们旁边床上真正睡着的人一样,我们每晚都有一段熟悉的历程——而且最终总会入睡,尽管往往不够。

  有些明星也饱受失眠之苦,他们似乎更愿意将自己每晚的经历公开。篮球运动员威尔特·张伯伦长期睡眠不足。他会抱怨自己睡得多么少,语气烦躁,而非炫耀。他的一位朋友说,20世纪70年代“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因为他身边有人能陪他通宵熬夜,但他会把人累垮,因为我们其他人都得睡觉”。这也有补偿:如果他真的睡觉,就不可能与那么多女性发生关系——他估计有好几千个。(“sleep”这个词的这种双重用法在很多语言中都存在,这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性行为既是睡前的替代品,也是事后的催眠剂。也许他与那么多女性发生关系,就是为了独自入睡。)

  困扰篮球巨星的问题,同样会困扰学界巨星。杰出的人格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每晚都会服用一堆药丸,再喝些伏特加,试图让自己入睡。据他的传记作者大卫·埃德蒙兹说,在没有无线耳机的时代,当帕菲特还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的研究员时,这种药物助眠还伴随着另一个仪式:“每天晚上,当其他研究员上床睡觉时,他就会开始播放瓦格纳的作品——通常是《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或《帕西法尔》——音乐在北四合院飘荡几个小时。”瓦格纳会是失眠的高雅人士的最爱;那悠长、华丽、连绵不绝的旋律,与空调的白噪音嗡嗡声或冗长乏味的讲座嗡嗡声一样,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又不会过于刺激。但这似乎对帕菲特没有帮助,就像早期基督教历史对我毫无帮助一样。

  此时,恼怒的专家们开始发送电子邮件和私信,对这位杰出哲学家明显的睡眠卫生不良习惯表示不满。当然,如果你喝伏特加,半夜肯定会醒来!事实上,沃克解释说,酒精代谢的副产品之一是一类被称为醛的化学物质,它们特别容易阻碍快速眼动睡眠。但是相信我们,医生,我们什么都试过了。梅奥诊所刚刚发布了一份全新的睡眠指南,再次重复了那些常见的补救方法和警告:睡前9小时内不摄入咖啡因(做到了);睡前4小时内不饮酒(做到了);锻炼,但至少提前2小时(做到了);睡前不看屏幕(做到了)。冥想可能有帮助(有点效果),记录睡眠情况进行计算能带来安慰——记录下你实际睡了多久,你会隐约受到鼓舞,因为实际睡眠时间比你想象的要多。褪黑素,谨慎之人的安定替代品,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而且那些软糖所含的有效成分可能比标签上承诺的多或少很多。资深失眠者可能会在健康食品店收集一堆补充剂——含或不含四氢大麻酚(THC)的大麻二酚(CBD)软糖、茶氨酸、卡瓦、缬草根等等——并且完全清楚,如果这些补充剂起作用,很可能是作为安慰剂。(人们可能认为,安慰剂要起作用,就不能被人知道是安慰剂,但似乎当我们极度需要某样东西时,任何东西都能接受。)

  有人告诉我们,要从那些同样饱受失眠困扰的富有创造力且多产的灵魂那里找到安慰:勃朗特姐妹、波德莱尔、卡夫卡、普鲁斯特、纳博科夫。威尔特·张伯伦在单场拿下100分的比赛前一晚,在锡拉丘兹辗转难眠。但每天只睡4小时左右的令人讨厌的人里,也有拿破仑和基辛格这样的可疑人物。有没有可能他们有意无意地为了自身利益牺牲了睡眠?认知上的代价可能会被事业上的优势所弥补。

  对自然科学普遍化主张的必然反应,是文化历史的特殊化主张:我们可以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睡眠会像我们睡觉时穿或不穿的睡衣一样,呈现出多种文化风格。尽管食物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但我们承认它有无数种地方风格——也许存在一种普遍的语法,即辛辣蛋白质搭配中性淀粉,但这涵盖了从披萨到加了香料蚂蚁的木薯等各种食物。睡眠是否也有类似的部落差异呢?有没有特别具有斯里兰卡特色的午睡,或者独具瑞典风格的睡衣派对?恰在此时,我们有了塞巴斯蒂安·P·克林格的《睡眠的运作:1899 - 1929年的科学与文学实验》。这本书试图将实验睡眠科学与文学创作的线索交织在一起,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名虔诚的“文化主义者”,克林格赞许地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上床睡觉没有什么自然可言,然而,如果说有什么是自然的——也就是说,几乎整个动物王国都共有的——那就是睡眠。虽然我们现代意义上有四条腿、表面有弹性的床可能有特定的历史,但用“bed”来表示动物选择躺下的柔软之物,这种常见用法显然很普遍。冬眠的熊不会躺在锯齿状的岩石上。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我们的睡眠方式比我们想象的更容易受到信仰的影响,就像我们的私人渴望和公开哈欠一样。克林格随后的论点并不太令人惊讶,即失眠是资本主义将休闲机械化的结果,我们在世纪末变得失眠,是因为我们被迫工作和购物。失眠是被奴役的脑力劳动者的职业病,那些嘲笑失眠却又参与其中的审美主义者也难以幸免。

  但失眠肯定一直是个例外情况——亨利·克莱·弗里克似乎睡眠很好,而青少年时期睡眠不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开创工业效率方法后,睡眠似乎也没有变得更糟。在古罗马,尤维纳利斯抱怨城市的噪音让他整夜无法入睡。也许失眠与现代性之间的特殊联系只是我们希望它是真的。

  失眠似乎既不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问题。它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抱怨,大约在19世纪初开始全面出现,并且像许多浪漫主义抱怨一样,从乡村传到城市后变得愈发强烈。如果说莎士比亚在麦克白夫人这个角色中塑造了英国文学中第一个伟大的失眠者——尽管她将失眠视为上帝的惩罚——那么华兹华斯则写下了我们第一首真正关于失眠的诗歌。这首诗的叙述者在寻找某种有时能帮助失眠者入睡的白噪音,这种寻找令人动容。他甚至在湖区都试图寻找安抚人心的乡村声音,就是现在在声田(Spotify)上合成的那种声音:“一群羊悠悠走过,/一只接一只;雨声、蜜蜂的/嗡嗡声;河流的奔腾声、风声和海浪声,/平坦的田野、白色的水面和纯净的天空;/我依次想到了这一切,但我仍然躺着/无法入眠。”关键在于对极端体验的表达欲望;柯勒律治笔下的梦游者和华兹华斯笔下的失眠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

  值得称赞的是,克林格认识到,失眠的另一面是对睡眠的迷恋。普鲁斯特的失眠虽然令人衰弱,但就像经典的“伤口与弓”理论一样,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动力。卡夫卡和齐奥朗也是如此:由于现代性的种种因素而无法入睡,我们便将这种禁忌变成了一个忧郁的游乐场。克林格还指出,这个时代标志着安眠药的诞生,这是新世纪的圣餐饼,伴随着所有随之而来的痛苦。虽然安眠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演变成中世纪医学中的“麻醉剂”,然后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广受欢迎的鸦片酊,即 Laudanum——但20世纪在这一领域有着前所未有的创新。

  很快,我们就进入了一系列催眠药物的时代——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Z”类药物(如唑吡坦),以及最近的食欲素阻滞剂(特别是贝索姆拉)。就像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浪荡子一样,它们一开始都极具魅力,但很快就声名狼藉。你可能会认为,看到上一代药物造成的危害后,我们会避开下一代药物,但我们并没有。散文家威尔弗里德·希德在20世纪90年代写了一本有趣而痛苦的书,讲述了他被苯二氮䓬类药物背叛的经历——在他的例子中是阿替洛尔,这种药物承诺很多,但最终与酒精一起,让原本心态平衡的他不得不一次次去戒毒所。

  希德称纽约为“世界失眠之都”。这可能是真的,但哪个理智的人会用凌晨3点灯火辉煌的城市,去换取晚上9点的农舍呢?在农舍里,疲惫的农夫和脱粒工人短暂入睡,直到第二天黎明再次开始劳作。当我们从加拿大南部来的乡下亲戚,住在我们纽约公寓的客房里,他们会顶着黑眼圈,无法入睡,礼貌地表示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能在救护车的警报声、汽车警报声、出租车的喇叭声以及在大街上呼啸而过的城市公交车的噪音中入睡。而在纽约人中,无论是睡眠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会注意到这些噪音。

  那么睡眠带来的梦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说有什么是普遍存在的,那就是不同文化都相信梦是寓言和预兆——在克林格所说的世纪末现代性中,弗洛伊德因在梦中寻找象征意义而闻名,但很难找到一种文化不包含这种信仰的某种版本。古希腊人认为梦具有预言的力量;印度教徒显然能从梦见克利须那神中获得鼓舞。我们希望梦有某种意义,尽管又一个睡眠悖论出现了,梦主要以其逻辑和意义的脱节让我们困惑。因此,讲述梦境的人(一段关系中通常只有一个)总是这样开头:“我昨晚做了一个最奇怪的梦……”

  为了了解梦的新科学有什么说法,我们有拉胡尔·詹迪尔的《这就是你做梦的原因》,他的名字在书的封面上可疑地跟着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两个头衔——一个阅读的好规则是,封面上的头衔越多,里面的主张就越不可信。然而,詹迪尔的书虽然可能比典型的睡眠科学家的书更轻松、不那么谨慎,但充满了实证

  信息,这些信息看似如梦似幻,但又不会让人觉得完全是幻觉。于是我们了解到了“哈莉·贝瑞神经元”,这是神经科学家罗德里戈·基安·基罗加的一项发现,他在一名实验对象身上发现,只要提到甚至只是提及哈莉·贝瑞,单个神经元就会被激发。这背后更重要的观点与马修·沃克关于人类夜间情绪处理的理论高度契合,即我们的梦是詹迪尔所说的思想实验。我们在神经层面如此专注于哈莉·贝瑞——或者布拉德·皮特——是因为让幻想中的人物在夜间的想象舞台上扮演角色,有助于我们在清醒时捕获现实中的类似情感。

  如果对于这样自信的论断,证据似乎比我们期望的要少,詹迪尔确实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观点,即我们的梦与我们的“心理理论”协同工作——我们理解他人与我们一样思考和感受的能力。在夜间,我们会回顾白天的行为,我们的想象力可以说会反复思考我们遇到的其他人的行为,就好像这些行为是我们自己的,并试图从侧面理解它们。自始至终,詹迪尔都在反对梦的“连续性假设”——即梦基本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以编码形式的延伸这一观点。相反,他认为梦的目的更接近这个词的通俗含义:它是我们想要的,而不是我们得到的——是我们想象力的边缘,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新编织。

  当然,有时梦显然源于焦虑。我们反复梦到报名了一门课程却忘记去上课,而考试现在临近了。这可能只是大脑简单的便签式提醒,让我们不要做这样或类似的事情。其他的梦则更像是哀怨的补偿:纽约人的一个常见梦境是在他们的公寓里发现了一个额外的房间——这个梦常常会进一步展开,比如像《纳尼亚传奇》里那样,推开大衣和衣服,在衣柜后面找到一扇秘密门。可悲的是,我们醒来后面对的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空间。(对于这个梦,还可以加上另一个似乎也特别属于这个城市的梦:已经换了一个更大的公寓,却梦到被迫搬回较小的那个。)

  但大多数梦在其信号传递上没那么规整,往往是混乱故事和突然中断的行动的嘈杂组合,让我们在早上感到困惑。于是詹迪尔得出了一个高度假设性但相当合理的解释,像这类解释通常一样,是以最新可得的心智模型为蓝本。就我们而言,这个模型由人工智能提供:当一个机器学习系统过度依赖它所挖掘的材料,并且,詹迪尔写道,在其分析中变得“过于僵化和公式化”时,“向用于训练机器的信息中注入‘噪声’,故意破坏数据,使信息更随机”是很有用的。因此,梦“很像注入机器数据中的噪声”。梦解放了我们的思维,迫使我们进入新的可能性通道,尽管这些可能性表面上看似超现实且无关紧要,但可能会导致“以全新方式看待问题”的那种思维,并帮助我们“找到应对意外威胁的适应性解决方案”。梦的不合逻辑并非一个需要解开的谜题,而是一种可以揭示有意义信号的噪声。通过每晚对难以解释之事的体验,我们为意外做好准备。

  但那句古老的谚语“梦与现实相反”也有一定道理。梦远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连续,它们往往是补偿性的。很久以前,一位羞愧的睡眠科学家曾预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探险队队长会做最宏大的梦,结果却发现,最温顺、最无能的队员会梦到英勇登顶,而其他人的梦往往更焦虑——这是一种“白日梦效应”,任何读过小说的人都应该能预料到。詹迪尔敦促我们利用梦的不连贯性,有意识地努力记录我们的无意识状态——写下前一晚的梦,而我们通常会因为大脑在清醒时“执行功能”的恢复而对这些梦失忆,这样“沉浸在我们的梦中可以以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方式拓展我们的思维”。

  在睡眠的彼岸,詹迪尔乐观地写到了清醒梦的有意练习——也就是说,塑造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梦不仅有序,而且有意地有所帮助。我们专注于“看见神圣之物”,并且有人告诉我们,当晚就会看到某种形式的神圣之物,尽管印度教徒会看到克利须那神,而基督徒会看到基督。清醒梦的练习——不管有没有用,显然一种叫做加兰他敏的药物可以辅助——似乎与詹迪尔之前关于梦的有用随机性的理论相冲突,但话说回来,为什么梦应该比生活的其他任何部分更受单一原则的支配呢?这位不太会做清醒梦的人在读完詹迪尔的书后,努力在梦中见到神圣之物,但我得到的却总是错过的考试和公寓里额外的房间——这也许证明了梦会逃避清醒梦的限制,或者也许只证明了,对于一个纽约人来说,额外的房间就是神圣之物的象征。

  一个怀疑论者可能会坚持认为,梦根本没有真正的内容,更像是大脑剪辑室里的电影片段。第二天早上的叙述可能就是梦——也就是说,当片段在投影仪中播放,我们拼凑出一个故事的那一刻。那么,大脑可能是在梦中创造目的,而不是在其中发现目的。这些目的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我们处境的影响呢?根据临床文献,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犯会梦到持续的苦难,其中痛苦和恐怖仍在继续——这支持了某种版本的连续性假设——或者会做积极的逃跑梦,并与其他囚犯分享。战后,一名囚犯描述了一个梦,他在一条小溪边遇到了被杀害的兄弟——在无数神话中,这条深河代表着从睡眠到死亡的通道——他的兄弟递给他一条“燃烧的鱼”。“我拿不动,我拿不动,”做梦者记得自己哭着说。“你能拿动,你能拿动,”他早已离世的兄弟坚持说。他说,这个梦给了他勇气,帮助他活了下来。

  我们这些被困在失眠之轮上的人最终会发现科学家们所承认的事实:在某个点之后,试图入睡并无益处,因为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谁也无法强迫自己入睡。治疗失眠的最佳方法,就像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一样,是学会与之共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明白,为失眠而焦虑所带来的心理代价,比不睡觉所带来的身体代价更大,所以我们会调整。事实证明,不睡觉是可以忍受的。疲惫会让位于正常的精力,当我们必须表现时,肾上腺素就会发挥作用。

  我们会应对。还有比这更令人沮丧但又更成熟的反思吗?然而,总体而言,我们确实在应对,并找到安慰。失眠是叛逆想象力的标志。在13世纪阿基坦的埃莉诺的墓碑上,她被描绘成醒着在看书,而她沉闷的国王丈夫则永远沉睡。无疑,一些中世纪研究者会将此解释为一种传统的丧葬比喻,但看着它,人们不禁会觉得,这是关于失眠之美德的寓言。埃莉诺可以看书,或者在如今,可以刷手机;她的思维在秘密而颠覆性地保持开放。

  “我简直无法习惯每晚理性、人性和天赋的背叛。无论我多么疲惫,与意识的分离都让我感到难以言喻的厌恶。”纳博科夫如此宣称,尽管和这位伟大的流亡者常有的情况一样,这种肯定中带着一种过度补偿的反抗意味,但他确实有一定道理。这种对生活的看法有一种荣耀,即延长有意识的时刻,为我们有限生命所能提供的每一秒清醒而抗争。

  失眠者唯一不羡慕的是无意识的死者。毕竟,宇宙在沉睡。树木和植被总是在沉睡,面对樵夫的斧头或反刍动物的随意啃食毫无抵抗之力。而大量无生命的物质甚至被称为睡着都是一种抬举;它们没有生命的潜能。清醒就是活着。凌晨3点思绪飞驰,我们与可能是宇宙中真正独特、仅此一次的意识礼物保持同步。这也算是一种安慰。反正我们很快就会有足够长的时间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