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又少了139万,那我们的经济怎么办”
前几天(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人口数据:2024年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
虽然新生儿954万止跌回稳,但要知道,2016年这个数据是1786万。
七八年时间,少了近一半。
看到这些数据,你可能会冒出这样的担心:人越来越少,我们的经济和生活还有希望吗?
有希望。
因为,人多,从来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条件。
一些思考,和你分享。
01
人口和经济,到底是什么关系?
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40年,是因为“人口红利”。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他们可能会这么回答。
比如1980到2005年这段时间,中国人口突破了10亿人大关。同时期,GDP增速则是多次超过10%,仿佛坐上了火箭。
又比如说,2008年之前房价明明下跌挺惨,2009年又开始突突回升,是因为1987年第三轮婴儿潮出生的2500万孩子,在这一年开始,要掏空6个钱包去买房了。
这么看,人口和经济是正比关系,不是吗?
基于这个逻辑,自然会这样去思考它的反面:当人口数量减少的时候,经济就会衰退。
比如说,日本就是一个例子。
1991年到2010年,日本进入深度老龄少子化社会,人口也跟坐滑梯似的往下走,长期经济停滞期。于是那段时间,又被媒体称为日本“失去的20年”。
这么一通分析,好像很有道理!于是你很担心,日本会不会是我们未来的20年......毕竟,他们连成人纸尿裤的销量,都已经超过婴儿纸尿裤了。
你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但还有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被大大忽视了。
你可能会觉得困惑。别着急,我们一点点来说。
人口再往下细分一点。从经济学的角度,最担心的其实是那些劳动人口数量。因为,他们是整个社会创富的主力军。
吴军老师在得到APP上,曾分享过2组数据:
第一组,是劳动力总数。
中国在大约2015年开始减少。同样减少的,还有欧盟和日本。
而另一边,是快速增加的印度和南撒哈拉地区。美国则是缓慢增加。
(图片和数据来源:世界劳工组织,《吴军来信》第二季)
第二组,是新增劳动人口。
看这个数据的时候,即便有所预料,还是让我心脏差点漏掉一拍:
2010年往后,中国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和日本相比,下降的速度甚至是更快的。
就算是人口大国印度,在这个维度上也笑不出声了。有数据预测,印度过了2040年,也得开始下降。
唯一“幸存者”是南撒哈拉的非洲人民,只有他们还在抬头向上。
(图片和数据来源:《吴军来信》第二季)
怎么说呢。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面对人口难题的并不只有我们一个,全球都在面临这个问题。坏消息是,我们确确实实,处在了人口问题的压力之下。
但是。但是。我不服。
实际上,当人口减少,仍然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GDP是上升的。
比如,韩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元贬值、股市暴跌,带来了一串银行和企业的倒闭。那时候全世界都觉得,韩国完蛋了。
但是金大中上台后,破釜沉舟开放自由市场。
当时几大财阀几乎占据了50%的韩国GDP,几乎垄断了韩国经济。而垄断一旦形成,创新就少了。
反而,开放之后,新的竞争者进来,经济又变得活跃起来:
韩国GDP一度跌去了三分之一,但之后好几年都以12%甚至更高的速度,突突增长。
虽然政策后续还有许多问题,但这至少意味着,“人口减少,经济就会衰退”这个假设,并非100%成立。
所以,除了人口数量,一定还有其他变量,在影响经济。
那么,突破口到底在哪里?
我想了一个粗浅的公式,可能不够严谨。但我想把它记录下来,和你分享。
这个公式很简单,说的就是这么一件事:经济发展,不是仅仅取决于创富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那些,拥有创富意愿和创富能力的人口的数量。
没有创富意愿的国家,是什么样?
比如,一个大部分由信徒组成的宗教国。人们穷得饭都吃不上了,但会把宗教建筑建造得富丽堂皇。他们坚信他们的神就是一切,每到一定日子,可以不工作,甚至不吃喝,只想叩拜。
而没有创富能力的国家,又是什么样子?
比如,虽然一家能生七八个孩子,但是五人里只有一人识字。在那里,有人见到现代生产设备甚至会感到惧怕,有人看到摄像头觉得会吸走魂魄。
所以你看。虽然人多,但如果创富意愿或者创富能力都是0,那经济发展也会是0。
即便我们难以改变人口趋势,但至少,还有两方面的事可以做:
1、提高创富意愿。
2、提高创富能力。
我们一个个来说。
02
提升创富意愿,需要通过制度环境来激励
创富意愿,指的是你怀抱着充分的动力,能够觉得你创造财富这件事,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巨大的帮助。
它首先反映的是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先相信了,才能看见。
当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时,会更愿意增加消费支出,拼命买买买。
接着,市场需求回升,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另外,个人也会更愿意投资于股票、房地产等领域,继续为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活力。
而国内消费市场活跃了,又会带动许多好商品、好服务的出现,接着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间接推动出口。
这个正循环里的三项,消费、投资、出口,正是一个国家推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我们之前写文章和你聊过其中的逻辑,文章链接我放在参考资料里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所以,信心真是个好东西。但是信心,从何而来?
我说一个答案。信心,是从好的制度环境里激励出来的。
新加坡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个国家只有600多万人口,但是它的GDP却达到5200多亿美元,人均GDP是中国的7倍。
而新加坡的GDP能发展得这么好,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制度环境的激励。
什么制度?
比如,公平。
在许多国家,只有足够大的公司,才有资格参加政府项目。那些中小微公司,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好的项目越来越多涌向大公司。
但是在新加坡,招标不需要1000万,不需要100万。只要是超过了3000新元的政府采购项目,就必须去政府电子采购网站招标。而且大部分是公开招标,非常透明。
这样一来,小公司也能公平参加政府项目,还能减少“暗箱操作”。
另外,开公司也不仅仅是富人的游戏。1新币就能注册公司,而且大多数公司没有最低实缴资本要求。也就是说,公司可以在不受注册资本限制的情况下开展业务。
而且,所有政府服务都有明确的办理时限。不能你看这个人不爽,或者你们没有裙带关系,你一直拖着。超时了,就必须解释原因。
又比如,开放。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
他们对于外资进入有多开放呢?比如,蚂蚁集团在新加坡就有数字批发银行牌照,不需要跟本地银行合作。
另外,根据商务部的报告,新加坡无外汇管制,资金可以自由流入流出。
2021年,新加坡在世界银行的“营商便利度”排名中排第二。
这种公平、开放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量资源进入新加坡。大量资源,又诞生了很多机会,反过来又增强了人们的创富信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也有学术研究支撑。
根据Djankov,McLiesh和Ramalho在2006年发表的研究,一个国家营商环境法规的质量,如果能从全球倒数1/4的水平跃升至最好的1/4,那么该国GDP的年增长率,能够上升2.3%。
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激励里,你往往能找到未来的机会。
公平的制度,会带来什么呢?绿色经济、养老医疗等等。开放的制度,又会带来什么思考?比如,供应链重组咨询、小语种导游等等。
所以,创富意愿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大变量。
但是光有意愿也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把意愿发挥出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创富能力。
那么,创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呢?
03
提升创富能力,需要拥抱科技
创富能力,就是字面意思,“创造财富的能力”。
这是最有意思的变量。
怎么提升创富能力呢?首先就是,不要和科技作对。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科技进步能显著提升个人创造力。
现在一个程序员,可能创造的价值比过去一个小工厂还多。一个独立开发者,可能服务全球用户。
但是这个答案,你可能听得耳朵都起茧了。
我今天是公司文员,明天就能变成程序员吗?我今天还在送外卖,明天我就去独立开发了?我做梦可能还快一点。
但如果你把科技进步,看作是一艘大船,你就明白了。
随着科技进步,做内容可以从手写,变成手打,进而变成拍视频。随着科技进步,一个视频创作者,可能影响上千万人。
这些,是人人都能接触到的技术红利。你需要做的,不一定是去“开发”科技,而是迈开腿,勇敢登船。
如果不是因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你可能依然只能手写。如果不是5G技术的出现,还在2G时代,那么做视频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当单个人的创富能力不断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一定会进步。
科技发展快,20岁学的东西,40岁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有需要继续学习新时代的新技术。所以你会看到,不少发达国家,早早出台了各项“终身学习”的激励政策。
比如新加坡,40-60岁公民额外获得500新元中年提升补贴。比如德国,失业人员参加培训可以得到全额补贴。又比如法国,有个人培训账户制度,全职员工每年可获得500欧元培训额度。
于是你就能看懂,我们国家层面做的努力了:
比如,各地人社局颁布的各种技能人才补贴政策,你能拿到不同比例的真金白银的培训费补贴。又比如,直播销售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的认证和培训项目。
去年年底,官方的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剑指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
为什么通过科技提升创富能力这么重要?可能换一个词你更有体会,那就是,杠杆。
特别是AI时代,单个人的创富能力被极大放大。放大,就是杠杆。
很多人对AI感到恐惧。但是AI,或许是这个时代极少见的平权工具了。它可以赋能每个人的创造力。而这个创造力,能让一个人就能变成“一支军队”,电影可以自己做了、音乐可以自己做了,公司也可以自己开了。
这样带来的生产力的提升,进而,又能继续刺激经济发展。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AI可能为全球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和印度目前的总产值。
如果你感到惧怕,步子可以不用一次性迈那么大。先从手头的事情开始琢磨。许多你现在看到的科技大佬们,也都不是一步登天的。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最初只是单纯从信息聚合开始,只解决“看新闻”这个小需求,做了“今日头条”;
小米创始人雷军,开始只是服务一小群发烧友,只做MIUI系统针对安卓系统优化;
美团创始人王兴,从餐饮切入,只在北京几个区域试点团购业务。
等等。
但他们,都在科技的大船上,找到了自己的杠杆。
张一鸣找到的杠杆,是算法推荐机制。雷军找到的杠杆,是互联网思维和硬件结合塑造性价比。王兴找到的杠杆,是即时配送的价值。
所以,当你看到高科技铺天盖地袭来,别害怕。
努力找到一个自己能做的切口,先上船。上船后,努力四处张望,去寻找那个增加你杠杆的“真事情”。
最后的话
我明白。我明白。在人口和经济这么大的话题里,我的这个公式,可能还不够严谨。也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探讨。
这个公式意思是,当创富意愿和创富能力一直提升,哪怕人口持续不乐观,经济依然可以继续增长。
只能说,基于这个思考方式,我们永远都有可以去做的事。
那么,你所在的行业,是否也有可以提前布局的事情呢?
比如说,创富意愿需要制度来激发。那么,供应链重组的趋势下,你是否能分一杯羹?
就拿开放的制度来说。
全球将来卖到美国的东西,要么是从中国进,要么是越南、印度和墨西哥。这就需要后面搭建好良好的供应链,才能跟上前方的需求。
又比如说,创富能力需要科技来提升。那么,专门为中老年人打造的职业再教育,你是否能找到创业机会?
科技进步这么快,可能每过10年,不,或许要不了10年,我们大学学的东西,就跟不上时代了。
35岁、45岁中年危机的人们,65岁、75岁退休的人们,都还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学习新技术。
最后,希望今天的整理,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就足够了。
每个时代的挑战,都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去思考。
未来,也邀请你同我一起,在这个充满变量的时代,找到属于我们的答案。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