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院没了?密歇根大学终止与上海交大合作…
兄弟姐妹们,这两天留学圈又炸了!
在我从业的这13年里,听说过无数次"某某中外合作项目要停"的传言,但这次是真的狠 - 美国密歇根大学校长Santa J. Ono亲自官宣,要和上海交大掰掰了。
作为混迹留学圈多年的老麦,不得不说这消息来得有点突然但又在预料之中。且听我慢慢道来。
大是因为密院可不是一般的项目,这可是实打实的"豪门联姻"啊。
上海交大,那是什么段位?国内工科最强的院校之一。
美国密歇根大学呢?
工科全美前三的主儿。
这俩学校强强联手,在2006年搞出了密歇根学院。
你们知道密院在江浙沪学生圈里什么段位不?
每年高考期间,提到密院那都是"卧槽,这分上密院稳了"的存在。
一年学费才7.5万,这在动辄二三十万的国际项目里简直是白菜价,性价比高得让其他项目傻眼。
但说它不大吧,主要是因为这事儿其实就是一个缩影。去年9月,乔治亚理工就撤了深圳校区,UC伯克利也放弃了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所有权。这波操作看得我这个老留学人都直咂舌。
说实话,从业这么多年,我带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光是24届申请美国名校的就一大把。
就说密院吧,他们本科去向那叫一个豪华: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卡内基梅隆、加州伯克利、耶鲁...真就是Top院校随便数。
仅直博就21个,这数据我给大家留着慢慢解读。
不过啊,关于密院停办这事儿,还有个更劲爆的内幕。
就在去年10月,FBI(联邦调查局)指控5名在密歇根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自密院)在格雷林营地对密歇根国民警卫队资产搞事情。这事儿一出,美国国会那边直接炸锅。
你们猜怎么着?国会议员约翰·穆莱纳火速喊话:赶紧停了资金支持,关了联合研究所。
密歇根州长惠特默也顶不住压力,要就安全问题给公众一个交代。
这不,最后就变成了现在这局面 - 直接宣布停办。不过密大管理层说了,现在在读的学生别慌,能正常毕业。
这事儿让我想起当年带的一个学生说过:"麦哥,我们这些人啊,就是在走钢丝,但是这钢丝下面铺着厚厚的安全网。"
说到这儿,不少人可能慌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外合作办学要完蛋了?"
且让麦哥给你们捋捋。教育部数据显示,咱们国家现在有超过330个中美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光是本科阶段就有1000+个获得认证的项目。
我从2011年开始带学生申请,亲眼见证了这个数字从几百到上千的增长。说真的,这玩意儿就像韭菜,你以为砍完了,它照样疯长。
而且啊,别看密院这次翻车了,但像上海纽约大学和昆山杜克这种"豪门"项目不仅活得滋润,还越来越吃香。来,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案例。
去年我刚好从业第12年的时候,遇到一个叫星辰的学生,他的选择就很有意思。
这孩子从小就是"两条腿走路",国内国外的课程都不落下。到了高考,他犯了难:是直接申请美本,还是读国内大学?
这孩子跟我说:"麦哥,我想在国内发展,但又不想和海外教育脱节。"你看这不就是典型的又想吃鱼又怕刺的主儿吗?
我当时就给他推荐了上纽大。你们猜怎么着?这孩子现在不仅能上双专业(数据科学+商业金融),还能在大二下去纽约总部交换,甚至还能在华尔街实习。这波操作,就问你服不服?
再说个更有意思的。在我从业第10年时接触到的艺术生月月(化名),她选择了昆山杜克。这姑娘厉害了,不仅在大三时拿到了杜克大学的交换机会,还自己策划了一个音乐剧项目。她跟我说过一句话:
"麦哥,我一开始也担心花那么多钱值不值,但现在发现,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改变了思维方式。这种转变,比学费值钱多了。"
说实话,这种项目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想探索兴趣?可以。想专攻一个领域?也行。就连转专业都比国内普通大学容易得多。我记得有个学生笑称:"麦哥,这就跟自助餐一样,想吃啥夹啥,但是得有能耐把盘子里的都消化了。"
不过我得提醒各位家长啊,选这种项目之前要想清楚三点:
第一,别被"中外合作"这个名头唬住了。有些项目虽然挂着洋名,但其实就是个四不像,既没把国外大学的优质资源引进来,也没把国内的特色发挥出去。
第二,英语要过关。我见过太多遇到language barrier直接破防的学生了。记住,全英文教学不是开玩笑的,光靠高考英语140分可不够。
第三,要有国际化思维的准备。这不是说非得往外跑,而是说要能接受和理解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
说到这儿,我得给各位家长和学生支个招:现在选择中外合作项目,性价比才是王道。
我举个活生生的例子。今年刚好是我从业第14个年头,一个参加了我线上讲座的学生家长问我:"麦老师,现在密院停了,上纽大学费太高,有没有性价比高的选择?"
我给他们算了笔账:
首先是国内顶尖高校的涉外项目,每年十几万的学费。但人家是啥?双学位,进可攻出国深造,退可保内就业,这不比花100多万读美本香多了?
再说学校资源。我手里一个2023届的学生,在某985高校的中外联合项目就读。
人家不仅能用到外方大学的线上图书馆资源,还能享受到国内名校的就业资源。去年秋招,这孩子手拿四大和某互联网大厂的offer,现在过得不要太滋润。
但我必须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选中外合作项目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决心。
我见过太多人抱着"曲线救国"的心态来的,结果被全英文教学和国际化课程安排打得满地找牙。
你要问我现在这些项目的发展前景?我觉得就像股市一样,有起有落很正常。
密院这事儿确实让人唏嘘,但也别太悲观。就拿我手里的数据来说,过去两年,走中外合作项目最后成功申请海外名校的比例不降反升。
记住麦哥这句话:教育这个事儿,永远都是"货比三家"+"因材施教"。别看密院这波凉了,但教育合作这个大方向肯定不会变。现在关键是要擦亮眼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项目。
最后送大家一个我这些年总结出来的择校公式: 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就业前景÷学费成本=综合性价比
这个公式看着简单,但要算清楚里面的每一项可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外方学校的师资投入到底几成?课程设置是不是真的国际化?毕业生的出路是广是窄?这些都需要实地调研和深入了解。
记住,选学校就跟选对象一样,不能光看表面。有时候看着光鲜的未必适合你,反而是那些低调踏实的项目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麦哥当年刚入行的时候,一位前辈跟我说:"留学规划这行,永远要记住一句话 - 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的选择。"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越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
各位考生和家长,希望你们能在浩如烟海的升学选择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