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花500万去藤校“开眼”,值吗?
在许多人眼中,藤校学生是家庭富裕、能力出众的“天之骄子”,拥有光明前途与丰厚的收入。但毕业收入可能越来越抵不过上涨的学费了。
从今年秋季起,不少美国私立大学学费迈入“10万美元俱乐部”,如南加大9.5万、宾大9.2万、布朗9.2万、韦尔斯利9.2万、达特茅斯9.1万等。算上生活成本,托举一个藤校娃,4年要花约500万。
爬藤难度增加,实际收益却在贬值,这样高成本的教育投资,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说,究竟值不值得…..
大家好,我是陈狸狸,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在读大二。我是家族中第一代上大学的人(first-generation student),今天来分享一下转学入读哥大半个学期后的观察。
藤校,暗中标好了价格
在哥大校园里,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同学样本,他们的背景和兴趣都极具美本录取里强调的多元化。
(图片网址来自哥大官网:https://undergrad.admissions.columbia.edu/sites/default/files/2024-09/Columbia%20Class%20of%202028%20Profile.pdf)
不得不说,藤校在给穷孩子雪中送炭方面,看上去的确做得不错。
我在哥大碰到形形色色的同学:有热衷政治的非裔美国人同学、有梦想成为未来新闻行业的先驱作家、还有早早走上了T台实现经济独立的模特同学。
但他们之中并非都是出身富贵人家,每年通过QuestBridge全额奖学金项目(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奖学金项目和申请平台)也不少。这需要个人有卓越的学术成绩与个人成就,才能申请到全奖。
图源pexels
很遗憾的是,这些基本和留学生无关。
哥大以及大多数其他顶尖美本都只为美国居民提供need-blind奖学金,身为“招录弱势”的亚裔国际生,一旦申请,即便被review申请材料,结果大多会被拒绝。
当然,也有不少对国际生开放奖助学金的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 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阿默斯特学院、鲍登学院等等。但在众多美本名校榜单里,数量真的不算多……
而从来源上看,尽管中国学生向来占据各校国际生源大头,但落到本科阶段,人数并不多。从大陆直招的本科生可能不超过10人,大部分中国籍学生通过3+2项目或CC、工程学院(SEAS)转学项目过来。
而从录取偏好里,不难发现藤校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以我个人为例,严格意义上来讲,我是一名艺术生,但又兼具跨学科能力。比如我作品集里曾创作过一副大型壁画作品,里面结合了原版希腊神话文本,而它的呈现方式是经过专业拍摄剪辑,再放到个人网站上。
这种综合人文与技术的跨专业能力在哥大本科生中相当常见。但其实要培养这样的能力,并非靠我自学成才,凭空获得。而是经年累月的训练后,我才有能力做出这样的作品。这其中需要多少课时的补习班,多少技术设备的投入,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尽管哥大的教育理念是——多维度的个人探索和成长远比物质生活更重要….但想要站在山头见世面,却很难脱离父母在金钱上的托举。
一毕业就“回本”,几乎不可能
曾有国外网站统计,藤校本科毕业的早期职业收入中位数并不是特别高,即使排名前列的普林斯顿和哈佛毕业生,也未超过10万美元一年。
同时,根据国外教育网站报道,Ivy Plus School学生毕业后平均收入与家长平均收入呈现出明显正相关趋势。可能是由于父母会给孩子介绍资源和人脉,或者直接继承家业,总之,中高产娃在成年后的收入,并非跟学历直接挂钩。
我最近和一些当地学姐学长聊天发现,部分美国本地中产孩子虽未必在意教育投资回报,但毕业不能回本这事也的确是普遍现象。
而另一些在大藤甚至MIT和Harvard的寒门贵子,仍有不少人在毕业多年后,还在还学生贷款。
此外,名校内部的贫富差距,真的很大。
有同学可能打着私人飞机来上学,轻松负担昂贵的公寓租金,或直接在学校附近购置了几套房产。而有的同学可能连点个外卖,都觉得贵。
这种差距体现在各个方面。
比如,校内一些俱乐部和社团活动会产生额外的membership费用,虽然这些活动是自愿参与,但对一些低收入学生来说,就只能放弃这些活动,即便它们可能带来潜在的社交机会,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学校的确会提供奖学金和资助项目,但这些资源往往有限,不能完全弥补学生在课外活动、住宿和日常开销方面的所有需求。
但无论是穷孩子还是富孩子,想要一毕业就能“回本”几乎不可能。
来算一笔账:对于美国中产家庭的孩子,我们预估大学四年花费约 320,000美元。假设毕业后平均起薪为9万美元,扣除税务和生活成本,每年假设每年存下5-6万美元,大概需要六年多可以回本….
相当于28岁之前都没有在积累财富,而是偿还“本科教育账单”,这笔账单还不包括爬藤路上的开销。
图源pexels
当然,也有人毕业后就进入对冲基金、大科技公司,或者飞速发展的初创企业。其中运气好的人可能毕业2-3年即可实现财富自由。但根据以上的图表收入统计,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
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四年本科总费用约为360,000美元,约260-300w人民币。对于身处纽约的哥大学生,这个价格只会更贵。
毕业后如果能留在美国工作,起薪为9-10万美元,假设每年存下5-6万,差不多也是6年内回本。但一旦你选择回国工作,起薪一般会大打折扣,回本年限估计拉长到8-10年。
而且我发现,身边同学会更务实的规划学业。比如,我所在的CS算是哥大非常热门的专业,不少毕业生都进入Google、Space X、Meta、Snapchat等大厂。
但大多数人依旧会选择辅修一个收入有“钱途”的专业(cs,economics,finance之类),同时学一个人文相关的专业(比较文学,艺术学,古典学之类),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上个“双保险”。
在更长期的职业规划方面,不同背景学生有着明显差异。
那些通过QuestBridge全奖进入哥大的低收入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挑战更大。
我进哥大后认识的一位朋友,就是拿全奖上哥大。她对人文学科充满热情,但最终为了现实还是选择了理工科。
中产和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就业则更依赖于父母人脉网络,他们也会使用职业中介等资源,早早找到实习岗位,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思考也更多。
而那位拿全奖的朋友则却总是向我抱怨:“不知道求职从哪里做起。”
教育,有时候不能计算回报比
出国前,我为了申请哥大,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仅作品集、留学准备及各类教培课程、做各类课外活动和竞赛的旅行、住宿费用等,加在一起就已超过近百万
仔细算算,这其中的账是很难省下来的。光托福、sat、ap等一对一学术课程单价就已超过800-1000元人民币一小时。
如果想要让履历上有更多亮点,外出参加各类国际比赛、课外活动,旅行等花费更是无法具体计算。
比如说,我高三暑假时就曾在纽约参加一个本科生艺术夏校,学费约为1000刀奖学金,但住在曼哈顿几个月就花费人民币至少十几万。
留学这趟旅程,总有你意想不到的开销。
我身边一些申请其他Top 30学校的同学中,有人甚至花得更多,而也有人选择相对节省的方式,花费更少。
但藤校经历的确也让我受益良多,教育的意义不能简单计算成金钱的回报。
在哥大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中,我真正体会到全人教育。比如通过阅读古希腊神话,逐渐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面对冒犯我们应如何回应”,以及“成为一名公民意味着什么”。
通过这些经典的故事,我们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将这些古老的哲学智慧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写在最后
就算上了名校,单纯的毕业证书和录取通知书没有办法代表一个人更长期的未来发展。但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出国留学到达更好的平台去看更大的世界。
留学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但是如果家庭可以负担得起留学,我还是很建议把孩子送到一个教育质量很高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会是一次跟国内生活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
同时,也不要被网上夸张的花费数据吓到,每个人有不同的预算。
对于准备想上藤校的留学生来讲,第一,相较于“花重金”参加千篇一律的“科研竞赛”,不如花更多时间挖掘自己的独特成长故事。
比如说我在高中参加的经济金融比赛完全没帮助申请。相反,我从小到大无意中培养的占星玄学爱好、当作爱好来做的艺术史和AIGC跨学科科研,却不小心成为申请中的亮点之一。找到真正的热爱和Passion,永远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
第二,提前锻炼英文能力和沟通能力。不只是托福和雅思分数,而是你来到美国大学后能不能尽快和不同国家的小伙伴打成一片,获取更多信息。学好日常沟通,或许可以获得不少新机会。
第三,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我大一时在校内拿了3份带薪实习,开学第一个月就拿下了SSN(美国社会安全保障号)。两份助教TA和一份画廊学生实习生,都是早早通过检索学校需要的学生职位获得。同时,积极和老师“套瓷”。
总的来说,上一所顶级大学真的可以接触到很多资源,各类行业大佬都会有行业panel、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学校的排名和title并不代表一切,如何去利用和学习每个不同学校的资源,还是要看学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