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家电视台停播,宣告一个时代的落幕
2012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其中问的最多一个问题是“你幸福吗?”。
当时播出来的大多都回答很幸福、非常幸福,或许那个时候人们确实很幸福。
现在主流媒体不再做类似节目,也不去这种尴尬的问题,反倒是一些自媒体用最业余的手法去拍摄、去挖掘,得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实际上,影响打工人幸福指数的只有一个因素,就是赚钱多少。
工地上干活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每天收入少的100多,多的不过二三百,吃着8块钱管饱的自助餐,身上满是风尘沧桑。
无论幸福还是不幸福,这些打工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吃起饭来特别香,尽显劳动者的朴素无华。
如此鲜活的素材,由自媒体采编出来,多角度呈现出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显得极其真实可信。
令人想不通的是,主流媒体为什么就不去做这些简单的事情呢?
11月1日,吉林吉化电视台正式宣告停播,享年38岁。
这不仅仅是一家电视台的终结,更宣告一个时代的落幕。
据统计已有700多家电视台接连停播,就算没有停播电视台收视率也低的可怜,更别提那些传统的纸媒了,如果不是有强制订阅任务,恐怕有些报社早就关门歇业了。
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固然与自媒体兴起有着直接关系,但外部因素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根源还在于内因。
前几天过记者节,澎湃新闻以“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专业记者挺身而出”发布社论,呼吁“新闻传播业和职业新闻人需要保持对世界的洞察和时代的瞭望”。
张雪峰指导别人报考高考志愿时,曾经对一名高分考生家长说孩子如果报新闻专业就打断腿,从而把新闻领域的人给得罪完了。
新闻的专业性其实就两个字:“真实”。
如果那些传统的电视台、报纸能够恪守新闻从业者的良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们还是有市场、有生命力的。
尤其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到不了第一现场、提供不了有价值信息,人们凭什么就无条件地相信呢?
记者一度被名誉为“无冕之王”,这个评价已成昨日黄花。我们并不缺少专业记者,缺少的是对他们的尊重和保护,对真实记录的敬畏。
有些地方召开所谓的新闻发布会,到场记者念着提前分配好的题目,台上发言人念着提前准备好的稿子,大家在一起进行着默契而无聊的演出,无异于公然进行自我羞辱。
自爱者人恒爱之,自助者天恒助之。
新华社前社长郭超人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勇敢起来,真实客观,自然就会挺起新闻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