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外交部自欺欺人
9月18日,一名10岁的日本籍男孩在深圳被一名中国男子当街刺伤,后不治身亡。9月19日,有日本记者在中共外交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问道,今年6月在苏州也发生了日本儿童无辜被持刀袭击事件,短时间内发生了两起,中共官方“如何看待这对日中关系造成的影响”?得到的回答是,这只是一起个案,“不会影响中日两国交往与合作”。
日本孩子不到三个月,两次在大陆遇袭,如今还出现一名不幸被杀。这可是人命案,中日关系都火烧眉毛了,中共这点不以为然的自信也不知从何而来。日本记者已公开表明,“日本国内大为震惊”、反响巨大,甚至高调重提苏州6.24案来表达不满,并质问发言人,他当时就称“这是一起偶发事件”,那么此次是否“同样也是一起偶发事件”。还有日本记者现场追问,“行凶男子的动机是什么”以及“中国政府如何看待此事”。这等于在质问中共在这样的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实际上,那个日籍小男孩在深圳遇袭身亡后,日本驻华大使馆就第一时间发出了公告,表明其“认为事态严重”的态度,并要求中方“查明真相”“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看不到任何迹象表明,日本儿童在大陆遇袭的事件“不会影响中日两国交往与合作”。
该文质问道,“如果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是仇日,那他挥刀向外国妇孺的思想根源和心路历程是什么?他是如何成长为这样一个脑残病人的?他接受了什么教育,接触了什么资讯,导致产生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思想和行为?”如果不是仇日,而是报复社会,那么“他又是因为遭遇了什么,才会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是因为公司欠薪、房屋被强拆,遇到冤案、无钱治病、还是老婆跟人跑了呢?”
对于这样的动机,国人会思考,日本人心里也有数。三个月前,因为有中国民众挡刀,日本当局才没再追究。如今,在没有再次出现见义勇为者的情况下,已有日本孩子被杀害,日本政府又怎能放过?
最近,部分在日本的中国人已发表声明,称由于事发当天,正值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这一事件有理由被怀疑是“反日情绪下的仇恨犯罪”。此外,在探究“这都是什么仇,什么怨?他有仇有怨,为什么不找让他仇让他怨的主体?为何要对一个10岁的孩子下杀手”的原因时,另有文章指出,这是由“舆论导向”与“日子紧”造成的。对于“日子紧”这种说法,一篇已被删除的文章证实,在深圳“持刀伤人的44岁男子钟某”因近年来持股公司出现问题,股权也被冻结,还深陷借贷、信用卡等诸多纠纷,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报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大陆“无业或失业群体,更偏向于认为中国已经遥遥领先西方”。实际上,“领先西方”这种认知就来源于中共的“爱国”宣传。
读过《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人都知道,“爱国主义”就是“恨的主义”;“恨”作为原动力催生了暴力、杀戮;在共产中国的物质场中,几乎所有人都浸泡在恨当中。只要共产邪灵煽动挑逗,这种喷吐欲出的物质,就会化成巨大负面能量。“爱国”意味着恨美国、恨西方、恨日本……这种“恨”的物质使许多中国人都充满着暴戾之气,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能爆发出来。“恨”的强度之大、表现方式之恶毒,甚至会使当事人自己都感到震惊和不解。
于是,在此次深圳的9.18案发生后,墙内就有文章指出,大陆“底层有怨,但很多人怨归怨,他分不清到底要怨向何处,该怨的主体是谁”。还有文章发现,咱们国家很大,精神病的绝对数量也应该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把这帮精神病激发出来,并放任怂恿,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失控。比如,苏州、深圳出现的“仇恨犯罪”者很可能就是“被各种短视频小剧场和谣言喂养出来的充满仇恨”以及“无法分清现实和历史的人”。
该文不仅找到了“恨的主义”的来源,还向外界发出警告,认为外交部不屑一顾的那些“个案”正由于中共的不作为已开始出现恶劣影响。文章说,“今年的FDI已经跌到谷底,是不是底还不知道”、“结售汇差额12000亿净流出,钱,都在跑”、“全世界的资本都在重新衡量中国市场的投资风险。”
这两天,还有文章传来松下集团鼓励驻华员工携家人暂时返回日本的消息。日本汽车工业协会(JAMA)会长兼五十铃汽车公司董事长已公开要求中共当局,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采取更多措施来确保日本居民的安全”。此外,另有消息称,这回日本方面的态度其实很强硬,已提出让中共公开道歉以及公布案件的具体细节。
透露这些实情的作者表示,在华日本人一旦选择离开,日企也将紧随其后。大量外企离开,首先撑不下去的就是大陆的普通人和企业。当看到外交部对日本儿童遇袭事件“表达遗憾和难过”的图片都无法在某个社交平台上发出时,他绝望地表示,“下一次类似的悲剧,恐怕很难避免。”
实际上,日本孩子很可能还会在大陆遇袭、甚至被杀的另一个原因更在于,上面提到的那些试图说出凶手动机以及“仇日”事件发生原因的文章都在墙内被404了。
于中共而言,让这些文章的作者闭嘴,就等于解决了发现问题的人,那么问题也这就样凭空消失了。自欺欺人是中共最擅长的,这或许也正是外交部会坚持认为,日本孩子三个月内在中国两次遇袭都“不会影响中日两国交往与合作”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