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暴涨,耶鲁暴跌…平权禁令后,亚裔录取炸锅
最近,美国各大媒体都对各大学新生报告格外关注。
原因无他,去年,哈佛在美国最高法院败诉。推行了几十年的教育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被禁止在大学招生中使用,今年的新生成了检验成果的第一届。
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
这届学生的录取情况如何?
禁止了教育平权行动,大学依据什么标准来录取学生?
特别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亚裔学生,是否更容易受到青睐?
01
MIT暴涨耶鲁暴跌,
亚裔学生比例趋势难寻
美媒在报道中也用mixed、diverse来形容今年的形势。
首先要说的就是MIT和加州理工,两所学校亚裔学生比例增长明显。
对比MIT今年和去年的录取数据,不难发现:
亚裔学生比例从40%增长到了47%,增长明显;白人学生比例从38%到37%,几乎没有变化;黑人学生15%到5%、拉丁裔16%到11%,下降也很明显。
再看加州理工,亚裔学生比例从37%涨到了41%,白人学生从22%下降到19%,不过黑人学生(5%无变化)和拉丁裔学生(11%到10%)的比例倒是十分稳定。
藤校这边呈现出了不同的趋势,各族裔数据有升有降,幅度也各不相同。
根据哈佛的统计,与去年相比,亚裔学生占比37%,与去年持平;黑人学生从18%下降到14%,拉丁裔学生从14%上升到16%。白人学生数据没有精确统计,粗略估算,从28%上升到了31%。
耶鲁大学招生办公室的新生概况显示,亚裔学生从25%下降到了19%;白人学生从42%是上升到了46%;黑人学生14%,与去年持平;拉丁裔学生比例历史最高,达到了19%。
普林斯顿大学的对比显示,亚裔学生从25%到23.8%;黑人学生从9%到8.9%;拉丁裔学生从8%到9%,变化都不算大。白人学生比例仅公开了今年的31.3%。
哥伦比亚大学披露了Columbia College和Columbia Engineering两个学院的数据,亚裔学生(含太平洋岛民)比例从30%上升到39%;白人学生从51%略微下降到49%;黑人学生从20%明显下降到12%;拉丁裔学生从22%略微下降到19%。
布朗大学公布,亚裔学生比例从29%上升到33%;白人学生从46%下降到43%;黑人学生15%明显下降到9%;拉丁裔学生从14%较大幅度下降到10%。
宾大尚未公开具体数据,但官网显示,2028届学生中57%认为自己是有色人种,23%来自代表性不足的族裔,达到了历史最高。
另外一些大学也公开了新生数据。
公立的弗吉尼亚大学官网显示,亚裔学生比例从21.6%下降到20%;白人学生今年占53.9%,略有下降;黑人学生从10.8%略微下降到9.4%;拉丁裔学生从7.8%上升到了10%。
私立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显示,亚裔学生比例从27%到26%;白人学生从35%到37%;黑人学生从12%下降到8%;拉丁裔学生从13%到12%。
02
比起族裔背景,
低收入家庭或受益更多
率先公布数据的MIT,黑人和拉丁裔学生的比例降幅达到5%,引起了不少讨论。
很多媒体提到了加州大学系统的录取变化,觉得再次出现类似的变化,是历史的重演。
加州从上世纪末开始,就在公立大学中实行了不基于族裔考量的招生录取。
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Zachary Bleemer在2020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在禁令开始实施的那一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黑人和拉丁裔学生的入学率下降了夸张的40%。
那么,在教育平权行动中“打头阵”的亚裔就赢了,其他少数族裔就输了吗?
目前,公布数据的大学还不算多,下结论未免为时过早。不过,《纽约时报》资深撰稿人David Leonhardt的一篇评论,倒是提出不少值得一看的观察。
先说MIT,它的录取变化或许并不能代表美国大学的整体变化。
“MIT并不是一所典型的精英大学。它侧重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本就是黑人和拉丁裔代表性严重不足的领域。”
David Leonhardt认为,MIT一所学校的变化并不具备普适性,随着更多大学披露新生数据,可以看到不同学校的改变不尽相同——有些大学的族裔比例大涨大落,有些则是小起小伏,还有些可能变化平稳。
比起具体族裔在录取中的变化,David Leonhardt觉得另一个细节更值得关注——“尽管今年入学的黑人和拉丁裔学生人数急剧下降,但低收入学生的数量却略有上升。大约1/4的新生来自美国收入靠后的一半。”
对MIT的申请者来说,最高法院的裁决可能对高收入的黑人和拉丁裔申请者最为不利,对低收入的亚裔申请人最为有利。
从追求族裔的多元,转为追求家庭经济多元,可能是大学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在David Leonhardt看来,这一点可能并非大学推行的替代方案的出发点,但诸多行动确实在促成这个趋势。
比如不少大学在招生中,更加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大学也鼓励生活在经济落后、机遇不多地区的学生递交申请,争取机会。
在禁令之前,哈佛就开发了“机会地图集”(Opportunity Atlas),可以识别来自资源匮乏社区和街区的学生;
耶鲁也在使用Landscape™工具,帮助招生官更好地评估申请人。这个工具可以对申请人所在高中和社区的情况做进一步补充,比如高中人数、享受午餐费用减免的比例、历届毕业生申请大学时的SAT平均分等。
对于2028届学生,耶鲁还增加了“多元文化开放日访校”等活动。高中生和家人可以访校了解耶鲁大学的四个文化中心:非裔美国人文化中心、亚裔美国人文化中心、La Casa 文化中心和美洲原住民文化中心;
MIT也会来自弱势背景的学生提供教育资源方面的帮助,除了从校友收集、推荐备受好评的免费资源,MIT自己也推出了Open Course Ware这样的课程资源;
还有包括藤校在内的52所知名高校加入了Quest Bridge计划,帮助高成就、低收入的学生匹配申请适合的大学……
更加显著的一个措施,还是跟钱有关——
很多大学在加大奖学金、助学金的力度,希望能给予更多学生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
普林斯顿大学表示,自己71.5%的学生有资格获得资助,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下的学生还可以免费入读,哈佛等顶尖大学也有类似的助学政策;
杜克大学在去年推出一项新计划,免除部分低收入学生的学费,弗吉尼亚大学紧随其后,于12月免除州内低收入学生的学费……
不过,《哈佛杂志》也评价:“(这些措施)可能为精英州立大学采取类似行动指明了方向。但很难想象真正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大学,比如藤校、芝大、斯坦福,能够做到同等规模的事。”
而David Leonhardt认为,“大学的这些新政目前看增加了学生背景的经济多元,但同时可能减少族裔多元,加剧种族不平等。在美国,种族不平等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从学生族裔比例来看,现在这些变化也很难简答地说是好或不好。”
03
未来,亚裔学生将面对什么?
至于未来事态将如何发展,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David Leonhardt就提到大学也将如履薄冰,承受舆论压力,未来可能还会有不少关于不同族裔录取的纠纷出现。
“肯定会有保守派和反对教育平权行动的人,他们担心大学会在录取中作弊,通过个人陈述等内容来判断学生的族裔背景。因而他们会仔细研究录取数据。与此同时,学校也非常担心被起诉。”
确实,在去年的一些报道中,就有悲观的亚裔家长表示,就算有了禁令,可从孩子的姓氏就能判断族裔,很难相信招生官不会因此有偏见。
教育平权从动,禁或不禁,似乎没有给孩子申请顶尖大学带来什么大影响。
但David Leonhardt认为这样的观点或许有些误解。
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在当时的意见书中写道:“意见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被解释为禁止大学考虑申请人讨论族裔种族如何影响其生活,无论是通过歧视、启发,还是其他方式”,“关键是录取过程中必须将学生视为独立个体”。
这也为大学的招生改革指引了方向。特别是从一些顶尖大学的动作中可以看到,学校既希望能录取到高能力的学生,又在努力增加其中弱势背景学生的机会,不管来自哪个族裔。
耶鲁大学就是个例子。
去年,耶鲁的补充essay就允许学生在三个问题中选择其一作答,目的就是希望“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反思自己的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优势”。
接下来,耶鲁还将允许学生在申请中之多提交四类成绩,包括SAT、ACT、AP、IB。招生办公室外联副主任Mark Dunn解释,这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卷更多、更高的分数,而是放宽了申请范围。
“即使没有SAT/ACT成绩也可以申请耶鲁。”更重要的是,“比起一门母语科目的AP满分,只要分数相比高中背景很突出,哪怕分数本身不高也很能帮助申请。”
亚裔作家、教育学者OiYan Poon是教育平权行动的支持者。单论大学申请和录取这件事,她认为禁令使得大学失去了一项强有力的手段,但同样支持“裁决从未否认多元化是一个好目标,从未说过不能创造新方式”。
无法否认的是,亚裔面对的族裔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OiYan Poon在调查中发现:
哪怕是教育平权法案的亚裔反对者,也和传统的白人反对者不同,他们和亚裔支持者同样认为“种族主义是美国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亚裔反对者更倾向把种族主义定义为个人问题,比如认为教育方面的种族差异可以通过个人更加努力来解决。
支持者则倾向于把种族主义定义为系统性问题,需要更大层面、更多群体的参与,共同改变。
而在反对者和支持者以外,也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体是犹豫的、摇摆的。《洛杉矶时报》的一篇报道就更直观地点出了当下许多亚裔家长的迷茫和紧张。
大学录取标准不透明,他们就很难在孩子的教育上彻底放下心来。到底要刷几门AP课、培养多少特长、参加多少活动,才能让孩子进大学稳一点。
有的家庭在养育多个孩子的过程中,也学会慢慢放低期待,不再死磕头部大学,但也觉得孩子至少得进个TOP30、TOP50。可即便如此,什么样的履历更有优势,依旧困扰着他们。
有咨询机构的老师介绍了一个被宾大录取的学生案例:
一位成绩并不“出色”的女孩子,平均绩点4.3,SAT1520,修了9门AP课。在她的个人陈述中,她写了母亲与乳腺癌抗争的故事。“她展示了自己面对的独特人生挑战,这是她的王牌。”
但在更多家长和学生眼中,这样的经历不可强求,不可复制,一如大学在申请中所要求的“体现学生独特特色的成长经历与反思”。
还有些家长则站得更远一些,认为大学申请或许远不是亚裔学生们的最终挑战。“现在就算进入顶尖大学也不能保证事业上的成功,亚裔在很多大学中占比很高,但在政府和其他工作场所的领导职位中却比例不高。”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参考资料:
1.Proposition 209 and Affirmative Ac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Zachary Bleemer
2. The impact of the Supreme Court's reversal of affirmative action, explained in one chart; Vox
3. Admissions after Affirmative Action; Harvard Magazine
4. The First Post-Affrmative Action Class Enters College; The New York Times
5. Affrmative Action News ls Coming; The New York Times
6. What It Means to Be Asian American in the Era of Affirmative Action; BEACON BROADSIDE
7. OiYan Poon: Asian American is Not a Colo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8. Post-affirmative action, Asian American families are more stressed than ever about college admissions; Los Angeles Times